宋亚平
所谓创新性教育,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中,不拘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赖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有多种途径,其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的一点体会。
一、实施主体性原则
实施主体性原则,必须贯彻以下要求:
(1)教师要有强烈的“为创新性而教”的意识和热情,并要想方设法去培养学生“为创新性而学习”的意识和热情,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逐步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向创造之路;
(2)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主观乐于探索与创造,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
(3)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与创新性教育培养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自己必须首先具有创新性理论。
二、营造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
营造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和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它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和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和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求异求优原则
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办法,并能从“异”中求“优”,这是创新培养的灵魂。创新的本质是求新,“新”就是“异”,要培养学生创新性,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异能力开始。“异”又不等于创新,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培养他们“求异求优”的态度和本领。二者缺一不可。
2、启发探究原则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启发诱导;学生是个探究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启发探究是创新培养的基本方式。启发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启发诱导,注入式、满堂灌是探究行为的大敌。在一定教学阶段,学生的探究是靠老师启发的,学生探究的愿望越强烈,探究的行为越多,探究的结果越好,这说明教师的启发有成效,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结合的圆满。
3、实践操作原则
动脑、动手、动口,是创新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才能是在活动中“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重视言论和思维不重视行动和操作,会导致学生的眼高手低,所以必须把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放在极重要的位置才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拿出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实施这一原则,需要贯彻下列要求:①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广泛开展创新活动,为学生创设参与创新性学习实践活动的条件;②传授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创新性学习的质量;③高度珍视学生的创新性成果,让学生的这些成果由发表和表现的地方;④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增强创造的信心。
4、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扬其所长,避其缩短,这是创新培养的客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简单地使用某种单一的和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去应对所有的学生,其结果不是“削足适履”,就是“拔苗助长”,危害学生发展。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和兴趣爱好;加强特殊能力培养,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采取适当形式,实行分类和个别实施;鼓励学生自发学习,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指导。
5、积极评价原则
教师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发现其闪光点;评价要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物,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坚持表扬、鼓励,对学生任意一点微小的进步成功,都要细心发现,高度珍惜并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态度。
四、课堂上培养创新能力的几种模式
(1)发散性提问“这个问题的解决,你还想到了哪可能性?”“除此之外,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类问题所激发的正是发散思维。这种提问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这一点,教师应该心中有数,自觉而恰当地确定提问的性质要求,选择提问的类型和时机,适当增加发散性提问的次数。
(2)集体讨论。英国大文学家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讨论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引发创新形象思维的产生。
(3)思路提示。向学生揭示思路就是对学生进行启发思维的示范,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启迪。一旦学生真正懂得了这种“多面向”看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他们也掌握了一定形态的“发散技巧”和“创新能力”。
(4)结果预测。结果预测是培养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创新能力测验的一种手段。在吉尔福特和托拉斯设计的创造力测验中都有这个类型:给你一定问题,限定一定的时间,要你说出尽量多的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人把自己头脑中的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形象,预测事情的结果,然而,一旦各自说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想象结果,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每个人便会从别人的想象结果中受到启示,拓宽了自己的思域。为了寻求不同于其他人的答案,学生的思维就會趋于“变通”、“独特”,这时,新奇的设想就会出来,发散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5)多想求解。多想求解之所以有助于创新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因为它要求学生思维活动不局限于单一角度,不受一种思想的束缚。为了问题的解决,它要求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式,谋求多种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独辟蹊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我国著名数学名家马明先生说过: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发展发展创新思维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强调“发展思维及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无论对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是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都将带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