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梅 叶春飞
摘要:外贸人才培养必须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要促进外贸人才培养教育的完善。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分析目前浙江省中小外贸企业人才结构变化特征和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与缓解浙江省外贸人才的供需矛盾,更好地促进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区域经济 人才结构 人才培养 中小企业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浙江省GDP和人均GDP已稳居在全国前列。2013年浙江省GDP总量达37568.49亿元,比上年增长8.2%,进出口总额33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出口2488亿美元,增长10.8%。浙江GDP增长的份额有一半是由外贸企业直接或间接贡献的。全球金融危机后,浙江外贸企业面临极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决定了它们迫切需要升级转型。升级转型的关键,除了政府政策扶持外,还在于管理企业的“人才”因素。
一、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近几年浙江外贸人才结构出现以下变化特征:
(一)浙江外贸人才总量上升
2013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3358亿美元较2006年1391.5亿美元几乎增长了1.4倍。2006年、2010年浙江省城镇从业人数分别为829.06万人和1031.75万人,增幅达到24.45%。可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浙江省外贸从业人数总量放量增长起到很大作用。
(二)外贸人才队伍更趋向年轻化
随着民营中小外贸企业不断增加,外贸人才队伍更加年轻化。主要原因有:一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不少中小外贸企业考虑招聘刚毕业的应届本科生或大专生;二是不能进入事业单位或国企的大量国贸专业毕业生只好分流到中小外贸企业中,而该类企业人才流动比较自由,久而久之出现年轻化的年龄结构。
(三)外贸人才队伍中学历、层次不断升高
加入WTO后新的贸易环境和规则要求外贸人才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外经贸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相关法律、谈判技巧以及流利的外语沟通表达能力。过去会点外语的低层次人才不再吃香。新的国际形势向各类高等学院提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要求外贸人才的学历和层次越来越高。
(四)外贸人才需求专业多样化、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倾斜
入世后随着关税大幅削减、贸易进口急剧增加、外贸操作程序日趋规范,外贸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重心向服务贸易方向倾斜,经济类和外语类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目前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外贸新型人才需要金融财会、商贸、涉外法律类、经济管理等专业综合知识。人才结构逐渐向具有国际贸易营销能力、谈判能力、熟悉国际市场法律规则的外贸复合型高级人才倾斜。
二、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问题分析
(一)自然结构
人才的自然结构主要是指人才在年龄、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分布与构成。在此我们只谈人力资本效能的重要指标---年龄结构。浙江省是民营企业大省,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额占到全省进出口额的70%,民营企业制度比较灵活,用人也没有限制,但存在人才流动性大的特点,另外民营企业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中青年成了能承受压力和体现较强工作能力的主要力量。而少数从事业单位或国企出来的老业务员被返聘到民营企业中。因此造成民营企业出现两头大(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局面,出现年龄结构的不合理现象。
(二)能级结构
能级结构有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2个维度衡量方式。目前外贸人才层次结构比较单一,低层次人才(高中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占了很大比例,所做也仅仅与外贸单证、跑海关、船公司和工商税务局等低层次工作有关。而高层次国际经贸人才严重短缺。在调查的75家企业中,初级职称比例逐年在下降,而中级职称比例不断上升,高级职称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所占比例从未超过10%,增长幅度非常小。可见大多数外贸企业对学历和职称评定不够重视,能级结构变化缓慢。
(三)经济结构
人才的经济结构主要衡量方式包括人才效能、产业结构以及行业结构。从浙江省“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初期人才效能指标来看,比值逐年有所下降,说明该区域人才利用率越来越高,人才浪费现象有所改善。但与浙江省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5年内要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4.1%,人才贡献率达到36.5%的目标相差甚远。从产业结构来看,浙江省仍然是“二三一”格局,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仍然是由第二、第三产业主导,第二产业的增长成了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浙江“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这五年内争取将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格局。在行业结构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中与外贸相关的行业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力逐渐增加。从行业微观结构看,浙江制造业30个行业大类,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产业规模和结构层次有待提升,需要发展资金、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现代制造业。
三、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浙江省外贸人才培养概况
据省教育厅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建有普通高校105所(含独立学院及筹建院校),其中大學13所、学院21所、独立学院22所、高等专科学校3所、高职学校46所。1999年“升本”扩招后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猛,为该省中小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快速增加提供了可观的人才数量。但是随着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外贸中小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面对高校毕业的“求职大军”,社会上却出现严重的“技工荒”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外贸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其实是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一个突出体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3月23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解决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矛盾的关键举措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推进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一些地方高等教育院校没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办学,定位模糊,也缺失专业实际和特色,造成培养出来的外贸专业毕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能顺利完成就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持续、协调发展;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也存在为了利益追求学历和层次而“升本”,脱离了原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
2、传统观点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
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分流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而成绩良好的学生升入重点或普通高中,之后参加高考读大学。虽然中职生有機会就读高职院校,但他们仍然感觉低人一等。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从1998年以来,高职教育发展才15年左右的历史,在对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评估等都沿用高等教育评定体系,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3月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快制定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设置标准、专业标准、教师标准、办学条件标准、评估标准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4、职业教育院校培养模式与过程有待研究
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办学,但或多或少受到一定限制。比如师资力量方面提出从生产第一线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和“从书本到书本,从家门到校门”的任课教师去顶岗挂职锻炼,熟悉生产过程等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却十分麻烦。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创造环境和条件。另外仿真课堂、校内模拟实训是否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验证。可否多向国外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学习,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四、新型“复合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搭建措施
新型“复合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适合人才成长的培养环境和措施,因此有必要搭建和创新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传统观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并加大优势宣传
因认识不到位和职业教育质量没达到预期效果,过去人们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数不到高等学校在校生的三分之一。而2011年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约占总在校人数的63.4%,芬兰为46%,可见职业教育在国外很受欢迎。今年教育厅提出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发展,推行2种类型高考制度,从而打通了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形成衔接合理的教育层次结构。另外我们要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宣传职业教育,突出其优势,从而改变学生家长们的观点与态度。
(二)加强专业和师资方面的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紧密结合浙江省外贸产业和企业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省内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需要通过调整和优化自身专业建设,利用培养人才周期短,专业设置灵活等特点,切合浙江外贸行业需求来解决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现象。通过加强 “双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等方式短平快地向人才市场提供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外贸人才。
(三)构建“产研结合”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新型外贸“复合型”人才除了知识结构之外,更需要注重能力结构的培养。充分发挥省内近百所高校的已有人才、教育和研究资源服务于浙江省地方经济。加强校企产研结合、工学结合,提高高校师资水平,让学生把知识技能化、经验化,获得在学校学不到的能力素养。另外可借鉴英国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突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探讨多种类型的办学。
(四)完善社会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据人口普查数据发现20年里中国成人的受教育年限只增长了2.7年,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教育缺口至少是3年、4年。因此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培养新型外贸“复合型”人才,还包括对省内社会在职人员的再教育,需要继续完善社会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体系。完善以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外贸人才继续教育体系。
在政策引导、资源倾斜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浙江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需要加大力度,配置有利教育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淑严,顾培亮.人才队伍需求预测与人才结构的优化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20(1):31-34
[2] 马向阳.从企业需求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106-107
[3] 虞建芬.新型工业化与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的互动研究_以浙江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4(12):2-5
[4] 刁文涛,李伯格.就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互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8):205-206
(责任编辑:罗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