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会计本科人才与传统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2014-05-30 01:31张飞翔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差异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此为指导下,以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对象,分析了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以及分析卓越会计本科人才与传统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差异,提出构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卓越会计人才 传统会计人才 差异

一、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

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是指高校借鉴“卓越计划”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卓越会计人才为目标,以道德养成为根本,以强化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依据社会的需求及卓越会计人才的特征,为本科层次会计专业学生所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

(一)卓越会计的内涵

所谓卓越,就是非常优秀、杰出,超出一般。卓越一词,古已有之,如《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纶( 萧纶)任情卓越,轻财爱士,不竞人利,府无储积。”宋代苏轼《答李廌书》:“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一旦被冠以“卓越”的称谓,往往意味着非比寻常、超群绝伦。但“卓越计划”的卓越是一个相对概念,意思是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都可以追求卓越,都可以很优秀,更多地是强调一种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態度。根据“卓越计划”提出的“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在会计专业领域具有优势特色的各种类型高校,应合理选择本科层次、硕士层次、博士层次作为本校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主体,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在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上追求卓越。也即是不同类型、水同层次的会计人才质量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而其对应的卓越内涵是不一致的。

(二)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根据“卓越计划”的原则和要求,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面向企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才兼备、以德引领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开放型的优秀会计人才。一名优秀的会计人才,首先应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向企业外部需求主体提供有用、可靠的会计信息。而所谓应用型,是指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及相关知识基础并具有综合地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实践能力;复合型则强调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融合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能力;创新型是指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型是指有良好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具体地说,本科层次的卓越会计人才应能很快胜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等实际岗位工作,同时又具有能较快地进入中高管理层和进一步深造的潜质。

(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针对当前会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新机制。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实施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即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具体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与传统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差异

(一)培养理念差异

“卓越计划”的提出,引发了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也顺应教育教学理念的新变革,坚持“卓越计划”理念,突破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的理念,目前,传统会计人才培养理念多不明晰,未能很好的结合市场需求、行业需求、地方特色以及会计人才的发展趋势等因素,不能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而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做到四个树立,即树立会计本科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的观念,树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服务于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的观念,树立培养本科层次的卓越会计人才的观念,树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观念,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具有良好会计职业素养,较强的会计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较快地进入中高管理潜质的卓越会计人才。

(二)培养目标差异

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1978年以来,我国会计教育界就围绕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即本科会计毕业生达到的能力进行了多次讨论,最后,财政部会同原国家教委确定的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会计教育改革思想的冲击,我国会计教育界对培养目标进行了积极的反思,上述目标的合理性开始受到了质疑,一方面原有实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目标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类型方向,专才教育思想受到质疑,形成了专才与通才之争。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卓越会计人才对卓越会计师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又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色与不同的侧重。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具有良好会计职业素养,较强的会计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较快地进入中高管理潜质的卓越会计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解决了传统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实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及“‘专才和‘通才”等方面的质疑。

(三)培养手段差异

长期以来,传统会计教学模式“重教师,轻学生;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以理论为主,以灌输式“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地由教师支配着进行紧张的课堂学习,教学手段方面,仅仅是对“黑板+粉笔”教学手段的一种简单替代,把应写在黑板上的内容通过投影仪打在了屏幕上而已,并未真正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以致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和提高。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因此,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改革,一是做到“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加大教学信息量,增强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的有效和有趣的途径以及环境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三是应用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网上互助式等现代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和发现。

(四)培养方案差异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遵循“找准适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等原则。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该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标准细化、课程体系改革和重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企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师队伍、质量保障体系以及附件等方面。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以学校标准为依据,而不像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有些简单重复,每个高校大同小异,没有反映各高校本质特征的内涵;有些就是培养标准的诠释或培养标准的简版,把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混为一谈。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就是以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依据制定出来的学校标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包括素质标准体系、知识标准体系和能力标准体系,而传统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标准主要是以会计知识标准体系为主,对于素质标准体系和能力标准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夠。

(五)培养队伍差异

师资队伍是是知识传播的桥梁,学生质量和专业学科建设的关键,传统师资队伍一方面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丰富,实践不足;另一方面结构不尽合理、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够,活力不够;以研促教不够,往往是研与教分离。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的学生,即应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因此,努力拓展教师素质,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卓越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相对于传统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而言,第一,更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始终把学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第二,业务更为精湛,不但掌握扎实、全面的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还具备相当的会计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更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三,结构更合理。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都更趋合理。第四,教研的统一。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更能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各种科研项目和成果,关注企业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紧密的结合,以研促教,以教督研。第五,更具开放性,即更具国际视野,一方面更加注重“双语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另外一方面更注重加强与东盟国家及其他地区、国家的学习和交流,培养师资队伍对区域经济的了解以及国际视野。

(六)课程体系差异

课程体系是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传统会计课程体系以“学科为本位”,缺乏职业性;不同学校之间大同小异,千遍一律,不能很好的体现学校和地区特色,服务学校标准,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无法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以追求卓越为目标,按照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标准来优化课程体系,一是拓宽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局限于以学科为本位,而是进一步拓展课程设置,增加设置相关课程,调整相关课程内容,不断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是不但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同时按照学校标准,以区域、学校自身的条件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以免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区域的学校课程设置千遍一律;三是加强实践课程设置。卓越会计本科人才是应用型人才,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卓越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与传统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在理念、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质量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此为依据,我国高校,尤其地方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构建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形成卓越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确立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培养理念;第二,以“学生”为中心,制定突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第三,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突破会计人才实践难的瓶颈;第四,加强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建立,达到创新教学方式,达到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目标;第五,建立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质量监控和评估。从这几个方面突破既有传统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势,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程安林.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月刊,2012;(11)

[2]王庆石,刘伟,孙宗扬,吴宝峰.本科层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3;(1)

[3]邓学衷,姚俊俊.课程生态、能力发展与本科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作者简介】 姓名:张飞翔;1982年10月;湖南邵阳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单位:广西财经学院;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理论与实务。

(责任编辑:罗云凤)

猜你喜欢
差异
“再见”和bye-bye等表达的意义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关于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法观念差异下的境外NGO立法效应
构式“A+NP1+NP2”与“A+NP1+(都)是+NP2”的关联和差异
论言语行为的得体性与礼貌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