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勇
摘要:对存在误差的血液检验标本进行分析,剖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 医学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16-01
临床血液检验结果是医生诊病的重要参考依据,合格的血液检验标本是获得可靠检验结果的前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住院患者血液检验标本12080份,其中血清8800份,血浆2600份,全血680份。所有检验标本均由护理人员采集、送检。
1.2方法:每天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对所有血液标本按照临床医师的申请的检查项目,严格核对血液标本的外观、标本量的多少,是否凝血,溶血,并询问采集时间、标本存放温度等,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对于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登记,注明原因,通知再次采集合格标本。
2结果
本组收集血液标本12080份,其中血清8800份,血浆2600份,全血680份。其中不合格标本608份,占总标本的5.03% (608/12080)。依据不合格标本的不同原因分为4类:即溶血、凝固、量不准、其他(包括:患者资料不符合、检验目的与标本要求不相符、需隔绝空气的标本混入空气等)。其中溶血180份,凝血80份,量不准320份,其他28份。分别占不合格标本的29.60%, 13.15%, 52.63%, 4.60%。
3讨论
本次分析的3480份血液标本中有193份不合格。分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血液量存在误差占大多数,其次是溶血和凝血,最后是抗凝剂使用错误以及其他原因。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如下:在护士进行采血过程中,试管内负压的大小会影响标本的采集量,在标本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相关的检验项目。溶血现象的发生与采血人员的采血方式有关,可能导致标本溶血;使用不合格的采血器具也会造成溶血。采血后混匀标本的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而造成血液凝固。抗凝剂使用错误则是由于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基本操作不够熟悉造成的。根据对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的分析,要想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3.1注意采血操作中的事項 :(1)采血器械:采血用的注射器、试管必须干燥清洁。注射器及针头不宜用酒精消毒。目前多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试管。(2)正确采血操作,确保血液量准确:必须按无菌操作,采血部位皮肤必须干燥,止血带不可缚扎过久,抽血时速度不可过快,以免血细胞破裂,采血后应卸下针头再将血液沿管壁徐徐注入试管内。每种专用的试管均标明有需要的血液量 ,避免因量不准而成为不合格标本。(3)防止气体逸散:采集血气分析样本,抽血时注射器内不能有空泡,抽出后立即用小橡皮密封针头,隔绝空气。因空气中的氧分压高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动脉血;作二氧化碳结力测定时,盛血标本的容器亦应加塞盖紧,避免血液与空气接触过久,影响检验结果。
3.2防止凝血和溶血:(1)防止凝血:正确选择抗凝剂,保证血液与抗凝剂按比例混合。凡需用全血或血浆作检验时,要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选择不同的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适用于血细胞记数和细胞形态学检查;枸橼酸钠适用于凝血功能(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应为1: 9)、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应为1: 4);肝素适用于血氨、血气分析等生物化学检验的测定。血液采集后按合理的顺序分别注入不同的容器。(2)防止溶血:造成溶血的因素有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穿刺不顺利损伤组织过多;加入抗凝管后剧烈振荡混匀等,这些因素均可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由于很多检验指标红细胞中比血浆中高很多,所以溶血可以使使钾、胆红素、氯化物、无机磷、ALT、AST、LDH等升高,钠、钙、AKP等降低,溶血对某些实验的反应过程干扰:如血红蛋白可直接抑制脂肪酶的活性,使脂肪酶降低。
3.3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贯穿整个检验过程:
3.3.1血液标本采集前误差预防策略:在指导患者采集血液前,护士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化验单及相关医嘱和注意事项,对各种可能会影响到采集结果的因素要是事先考虑到,对患者要事先了解他的生理用药等情况,避开患者的月经期,在此基础上来指导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在采血前要嘱咐患者保持空腹时间为12h左右,且不能做剧烈运动,因为大量剧烈运动会造成人体内的钾、钠等水平发生变化,如果患者在采集前已经运动,要在患者运行之后休息半小时在进行血液采集。
3.3.2血液标本采集中误差预防策略:这个过程考验的就是护士的各项操作技能,另外还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采血之前,一定要检查注射器、试管等是否损坏,要避免标本接触空气"给患者采集血液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一针见血,压脉带不能长时间的束缚,对要穿刺的地点也不能过度的进行拍打,而且对于有炎症或者损伤的肢体,一定要避开,要尽量的在患者输液或者输血之前进行采集"标本采集的血液量必须符合标准,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采集之后要将血液和真空试管中的抗凝剂进行充分的混匀,动作要轻慢,不能为了加快混匀速度而剧烈的摇晃。
3.3.3血液标本送检中误差预防策略:当血液采集完后,要立即将血液标本送至医院检验科去检验,不能拖延送检时间,这样会大大增加血液检验的误差"运输的时候也要避免剧烈的晃动,此外,更要避免标本长时间的受到阳光的照射"这些注意事项对于血液标本的准确检验甚是重要,所以需要相应地加强送检人员在送检环节的基本操作常识,制定一定的规范制度来指导有关人员的操作。
3.3.4血液标本检验中误差预防策略:对于要检验的血液标本,要对其进行分类检验,从而对存储的时间以及存储的条件进行确定"标本保存时,要防治晃动或者倾斜,从而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对于血液长期储存的标本,需要离心之后再进行储藏"对于用于检测的仪器,需要定期的对其进行保养以及校准,校准前要对管道进行彻底的清洗,避免血液、蛋白等物质的残留"通过以上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液检验标本的误差的产生,同时也显著提高医院质量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练聪.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3(3).
[2]周迎端.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N].中国医药导报,2013(10).
[3]章海军.探讨分析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