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英虹 才红丽
慢性盆腔炎是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盆腔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病程迁延所致,病情顽固,常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下腹坠痛、腰骶酸痛、痛经,于劳累、性交、经期前后、排便时加重,盆腔瘀血,月经和白带增多;或月经不调;或不孕。妇科检查时见子宫后屈,活动差,子宫旁可扪及增粗的输卵管,有压痛。如果有炎性包块形成,检查时可在宫旁或子宫后方触及包块,活动不良,有压痛。本病多属于中医"腹痛"、"带下"、"癥瘕"、"不孕"等病范畴。多因本虚(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标实(瘀血、痰湿、气滞)致病。治宜攻(理气、活血、软坚散结、散寒或清热解毒)补(益气、补肾、养血)兼施,内外同治,可收满意疗效。慢性期的病理是组织粘连、局部循环障碍,患者的舌多有瘀点、瘀斑。脉象多涩,在中医讲为瘀血阻滞,因此从瘀论治是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原则之一,可贯穿治疗始终。根据经期前后的不同及辨证,用药不同。
1治法方药
慢性盆腔炎热、湿、寒瘀结证的治疗总以清热解毒利湿或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为法。又因妇人以肝为本,以血为用,故临床治疗上要注意清利湿热、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同时兼顾柔肝、补肾、调理冲任,临床上常用内、外治法给药途径治疗。慢性盆腔炎经中医辨证可分气滞血淤、寒湿凝滞、湿热蕴结、脾肾不足四种证型。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气滞血淤占41%、寒湿凝滞占29%、湿热蕴结占9%、脾肾不足占21%。经我们应用下面的治疗方法后,各证型的有效率均达到占92%以上。
1.1气滞血淤型:下腹胀痛或刺痛、经期或劳累后加重;带下量多;月经不调、经色紫黑有块、淤块排出则腹痛减;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质紫黯或有淤斑、淤点,苔薄;脉细弦治疗原则:舒肝解郁、活血理气。血府逐瘀汤加减:醋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0g、元胡10g、制香附10g、陈皮6g、益母草15g,桃红各10g、枳壳10g、没药、赤芍10g、丹皮10g、白芍10g、白术10g、炙甘草6g水煎服。
1.2寒湿凝滞型: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得热痛减;带下清稀量多;经行后期,量少色黯;腰骶冷痛,神疲乏力;舌淡黯,苔白腻;脉沉迟。治疗原则:温经止痛,活血祛瘀。少府逐瘀汤[1] [3]加减: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3g、延胡索10g、没药(研)6g、当归9g、川芎6g、官桂3g、赤芍6g、蒲黄6g、五灵脂(炒)6g苍术10g、茯苓10g、水煎服。
1.3湿热淤阻型:下腹隐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有臭气;低热起伏;胸闷纳呆或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湿热瘀结型 治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剂举例,加减等。治疗原则: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清热调血汤 加减:蒲黄10g、五灵脂10g、牛膝10g、薏苡仁15g、土茯苓12g、丹皮10g、黄连3g、生地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0g、莪术15g、香附10g、延胡索10g、败酱草12g水煎服。
1.4脾肾不足型: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延长,经血量多有块;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舌淡黯,或有淤点淤斑,苔白;脉弦细涩。治疗原则:健脾温肾,养血疏肝。 温经汤加减:吴茱萸9g,当归6g、川芎g、白芍6g、桂枝6g、党参6g、牡丹皮(去心)6g、生姜6g、甘草6g,女贞子6g、旱莲草。6g为散,每服6g,温酒送下。
灌肠:土茯苓、黄连、、芸香子、茜草、蛇床子、白花蛇蛇草等药,经我院制剂室加工而成的液体,100ml/包,保留灌肠,每晚1次,10~14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经期暂停。灌肠注意事项:嘱病人排空大小便,取侧卧位,并垫高臀部,用一次性导尿管,插入深度以22~30cm为宜,注药后以膝胸卧位20min。(3)外敷:洋甘菊、藏红花、菝葜、亚麻子、蛇床子、薄荷、葫芦巴、蜀葵子、罂粟子等草药。以上药物研粉,50g/包,用经我院制剂室制作的蛇油拌匀后,装入干净纱布袋放在下腹部包扎。物理疗法: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蜡疗等[2] 隔天1次包扎均5~7次为1个疗程。
2讨论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盆腔炎仍以抗菌为主,抗生素对急性期细菌感染有效,但慢性期的病理是组织粘连、局部循环障碍,抗生素没有消除慢性炎症性病理改变的效果,故疗效并不显著。而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从瘀论治具有明显优势。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疏肝活血、利湿解毒、调补冲任类药物对慢性增殖性炎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并能改善微循环,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的渗出,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女性胞宫、胞脉等重要脏器位于人体下焦,冲任督带通过经脉与五脏六腑相联系,以获取精微营养,籍以完成月经及孕育等功能活动。当病邪经阴户侵袭并壅遏于胞宫、胞脉时,以致冲任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利,经络受阻,形成瘀血。《妇人良方》载:"妇人月经痞塞不通。或产后恶露未尽,或因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为瘀血也。瘀血在内,则时时体热面黄。瘀久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矣。"这段话即描述了该病的病因,症状及发病机理。还可从解剖学中得到解释:女性盆腔内2~3条静脉伴随1条同名动脉循行,大靜脉之间有较大的吻合支形成分静脉丛,且生殖系统的静脉丛又与膀胱、直肠两系统的静脉丛相通。这种复杂的循环特点为盆腔"瘀血"的形成提供了病理条件,尤其当盆腔感染发生时,盆腔组织瘀血水肿,盆腔静脉血行更加缓慢,最终导致瘀滞的产生[3], 根据实践证明,中医药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病,尤其是治疗慢性盆腔炎有其独到之处,显著疗效得到了妇科专家的认可,并使广大妇女受益。
参考文献
[1]吴燕琼.少腹逐瘀汤化裁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J].四川中医,2003,21(9):58-59.
[2]赵俊娟,裴科.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2):128-140.
[3]王清,经燕.试述许润三教授之慢性盆腔炎非"炎"说[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4):223-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