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晨
摘 要:当前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繁,网络舆情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舆情是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促进了其从社会空间到网络空间的演化。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矛盾引发的,特定或不特定人群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以表达诉求或发泄不满为目标,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当前我国高校文化思想环境日益复杂,学生思想多元化,群体事件时有发生,网络舆情在群体事件的发生中发生了重要作用,需要认真考察。
一、作为群体性事件心理动因的网络舆情
1.舆情演化的空间考察。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中,包括“社会空间到网络空间”与“网络空间到社会空间”两个阶段。前者是某个区域被学生关注的事件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被发布,进而被广泛传播,最终形成高校中热点问题的网络舆情。这类社会中介事件多为与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涉及的也多为舆论热点问题。如某高校因网球场收费,引起学生不满,进而形成网络舆情。更多的学生开始借助微博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经互联网推动,引发学生强势围观和讨论,形成校园舆论场,引发了网络舆情的爆发。学生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言论或上传视频,引起学生注意,引发争论,进而引起由网络空间发展为校园现实空间的更多人的参与,这就是由网络直接引起的网络舆情。
2.舆情演化的内部考量。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过程是一个“群体性事件→网络观点碰撞→网络舆情发酵→群体性事件”的过程。校园群体事件的发生,经常在上网前就已经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后来作为共同议题被发布在网络上。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和开放性特点使较多的信息早于传统媒体出现在网络中。其后不断有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持有各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形成一个共识较大的合集,各种观点在激烈碰撞中会使事件升级,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或者加剧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进程。
3.舆情演化的外部观察。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还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包括网络论坛版主、网络群体、新闻线人、学生领袖等。论坛版主负责管理、维护所辖版块,有权对帖子置顶、加精、奖励和修改、封存。如果版主将某帖子置顶,则会引起论坛成员和浏览者的关注和评论,如果这一帖子被广泛关注,也会吸引其他同类论坛的关注和推荐,从而使该话题的影响面呈几何倍数增长。网络群体、新闻线人和学生领袖的身份决定了其倾向和关注的话题会影响其他学生。这些因素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中均会起到外来助推作用,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演变起着关键作用。
二、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内容的形成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其他学生对事件的想法和判断,它所形成的舆论压力构成了学生工作部门管理、引导与管控的多元化的挑战。
1.舆情状况的异化过程。网络媒介为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意见和参与校园事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能够不受过多限制地、快速即时、匿名隐身地发表言论和意见,提出对校园事务的诉求,在相互讨论中形成虚拟的利益共同体和情绪共同体,产生“一呼百应”的舆论效果,其所形成的网络舆情直接影响着各级学生工作部门的政策制定和执行。
如果学生工作部门在处理公共事件过程中方法不得当,甚至存在不公正公开行为,学生受普遍关注的敏感事件的影响,则会借助网络大规模传播其信息,发泄不满情绪,利用网络即时沟通的优势进行串联、策划和阻止,从而使事件发展成为带有特定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如前文提及的高校网球场收费事件中,学生在网络串联后,向学校提出申诉和抗议。网络成为推动高校群体性事件发展最主要的動力。
正常的网络舆情状况表现为网络舆情的主体和客体在利益方面的“一致”和“和谐”。而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随意发生的,其根植于现实的社会条件中,反映着学生受中介性社会事件触动而对校园内利益格局失衡、利益制度缺位和对学校政策的不满甚至反对,反映出学生与学生工作部门和管理者之间利益的“非一致性”与“非和谐”,因此,可以说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是舆情状况非正常表露甚至是一种异化的形式。
2.舆情主客体关系的扭曲。舆情的主体是学生,既指作为学生主体的完整的社会态度,也指学生主体所包含的各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的社会态度。利益从宏观上集中表现为各阶级、各阶层、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从微观上可表现为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和不同社会群体的“个体的”“分散的”复杂多样的具体利益形式。同样,校园中学生的利益和诉求也是复杂和多元化的。
学生利益以多种多样的舆论态度为表现,并以舆情方式存在着。舆情的客体是校园学生工作部门,即处于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地位上的校级、学院、班级、辅导员以及党团系统的学生相关事务管理者的统称。学生工作管理者因机构本身工作职能的需要和制度规定的制约,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着对学生直接和间接的校园事务的管理,也就是舆情中的“刺激物”——“中介性校园事务”。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深入了解学生情绪、学生诉求,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促进和推行良性中介性校园事务。
互联网的普及开启了校园舆情管理的新时代,即电子治理的时代,它在学生与学生工作部门之间开辟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通道,使学生能够享受到高校学工机构的优质服务,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校园政策的制定和学生自身事务的管理,提高了校园学工工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但是其不足之处是在缺少制度化的对话平台和矛盾缓冲机制的情况下,学工部门需直接面对学生,而学生意见相对分散,其意愿和诉求无法相对集中,如果舆情管理的客体忽视这些散在信息,或处理时间过长,学生多会认为学工部门对相关事务不作为,对学生意愿和诉求不予理会,就会造成其失去公信力,最终导致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扭曲,引发网络或现实中的高校群体性事件。
三、余论
综上所述,学校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舆情在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及时地搜集和总结阶段性的舆情状况,树立服务学生意识,及时听取学生的利益诉求,提升工作效率,及时化解网络舆情,以避免高校群体事件的形成和恶化。
参考文献:
[1]宋宝安,于天琪.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2]斯进.从互联网舆情形成的特点谈创建立体化网络舆情监控机制[J].信息网络安全,2008(8).
[3]彭知辉.论群体险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46-50.
[4]谢海光.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5]张丽红.从网络舆情传播的角度谈文化安全[J].社科纵横,2007(2):129-131.
[6]严励.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预防处置机制[J].政法学刊,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