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心理及其优化

2014-05-30 12:01:12余瑶
2014年4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余瑶

摘要:研究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状况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内涵,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现状,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五个方面探寻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高校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迅猛的信息传播,多元的价值取向,深刻的社会变革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常态下,当代大学生们思想观念、道德理想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研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适应新需要,增强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及其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相对于其它心理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具有其独特性,它是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特殊心理活动。由受教育者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产生的一种主动接纳的心理趋向。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内容的价值进行主观选择,达到认同、接受、内化,并自觉运用于支配自己的行动。与其他心理活动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包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中,个体性与社会性并存、全面性与片面性并存、能动性与受动性并存、内化与外化并存等,这些独特的特征要求接受主体在对客体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信念,乃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并最终体现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现状

(一)认同执着

2014年,全国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了第2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认同感和爱国热情、理智务实的价值取向和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祖国统一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重大事件面前,他们爱国热情高涨,头脑清醒、行动理性,既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结,又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正常的渠道来进行表达和体现。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

(二)无谓从众

2014年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有41.8%的学生对教科书中的观点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清楚的认识,只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看他人学习而学习,为了家长老师要求而学习,为了应付考试取得毕业证而学习,表面上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实质上却没有将相应的教育内容进入头脑,触动心灵,真正内化进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

(三)阻抗逆反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受教育者缺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略漠视、甚至是不满情绪,即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阻抗和逆反心理。这部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与教育者作对,彻底将思想政治教育视同于形式主义和空洞教条,全盘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尽管阻抗逆反仅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个别接受主体存在的接受心理现象,但却也给其他接受主体带来了较坏的影响。

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接受心理的因素

(一)教育者因素

当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中的部分教师,依然存在着学术水平欠缺、教育方式方法陈旧,以及个人品性不佳、言行不一等诸多问题,使得他们难以在接受主体心目中树立和保持着专业权威的形象,无法令接受主体完全信服,以至于其宣传教育的内容受到质疑甚至排斥。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以及其个人的思想修养和人格魅力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受教育者因素

随着社会的转型、竞争的激烈、压力的剧增,催生了大学生个人意识发展更加清晰、理性、务实。在多元化的信息和选择面前,部分学生出现了价值认知和选择上的困惑、矛盾、冲突;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淡漠,对政治观持中立态度,但却对功利的价值取向趋之若鹜;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追求新思潮,容易陷入思想上的迷茫。在这样的价值观体系和思维方式下,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和核心要素,非常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心理阻抗。

(三)教育内容因素

目前按照传统的模式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占据着主要位置,现代公民应接受的重要教育内容,如:感恩教育、情感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命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却没能得到及时补充和完善。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同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同人们的思想状况实际隔离开来,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给人的感觉是脱离实际、老套空洞,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现实载体和说服力量,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苍白无力。

(四)教育方法因素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有的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单纯地等同于照搬书本,生硬说教,“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较为普遍,教育方案缺乏与时俱进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被动接受、被动说教,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加之理论修养、生活阅历的不足,更是对教育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长此以往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产生厌恶情绪,在教育过程中拒绝回答老师提问,拒绝与老师交流互动,严重缺乏愉快感、成就感和兴趣,接受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五)教育环境因素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给思想意识还未定型的当代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文化领域的大众化降低了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弱化了传统主流文化所倡导的对理想和信仰的坚持和追求等正确价值引导作用。最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腐败等社会现象使得部分大学生淡化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引导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弱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在于能够帮助接受主体更好地感知接受到的相关教育信息,得到最佳的反映效果;能够适应接受主体的需要,比较容易被接受主体选择进入其理解范围;能够被很好地整合在接受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且具有高度的可践行性,因此可在其影响因素进行优化。

(一)教育者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的优秀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确保教育可接受的首要条件。首先,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他们自身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从源头上能够得以科学有效的开展。其次,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特质,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平等的交流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受教育者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持久和深入的影响力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認同和接受。一是提高接受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能力,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建立客观公正的心态、科学合理的思维来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加强接受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调节,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感、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三是锻炼接受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志品质,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四是培养接受主体的自我教育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

(三)接受内容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了要坚持科学性和继承优良传统外,还应紧密结合个体需要,结合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步伐。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关注接受主体的生活,调整思想政治的内容,使之与接受主体的生活进程和身心发展步调一致,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更加贴近接受主体的需要和生活实际。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从接受主体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利益需求出发,确保教育内容的趣味性。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切实有效地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用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四)教育方法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优化,最重要的原则是要坚持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心理互换。教育者应通过接受主体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其心理发生的变化,在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实现接受主体思想认识的理性升华。同时,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确保接受主体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次数,重实践活动过后的总结和反思,以培养接受主体的真挚情感。此外,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媒体运用,通过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将优良传统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并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接受性。

(五)教育环境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体现在:在社会环境中,要弘扬并强化社会主流文化中正能量的宣传与辐射,防止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和污染,构建真、善、美的社会教育氛围。家庭教育中要努力营造和维护庭的和谐与融洽,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经营,培养团结和睦、民主平等、沟通协商、责任担当、轻松愉快的良好家庭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打造相应的品牌活动,确保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及时了解、分析学生心理特点,营造更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怀,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本文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SKSZ3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构建研究”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刘一凡.基于可接受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刘新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

[3]刘巧丽,李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机制研究[D].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

[4]李慧卿,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类型及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1.07

[5]孙旭生,李镜.基于可接受性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拓展与优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