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妮
【摘 要】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在计算机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并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既注重专业知识又注重实践技能。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课程,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能力水平。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办公和科学研究的工具,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是当代各个学科领域必备的一种基础知识和技能。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几乎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包括三方面的基础技能:微机基础操作技能;办公自动化和数据库管理;调试和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但是,由于计算机及软件系统的迅速更新,特别是近几年来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迅猛发展,对计算机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做出重大调整,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重新定位,职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而且所开设的课程有偏硬的课程和偏软的课程,偏软的课程又分为编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网络技术三大类。编程的课程有C语言、C++、VB、JAVA、ASP应用技术等开发环境,应用软件使用类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平面动画、三维动画等,网络技术类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网与网站设置等。但却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课程涵盖了偏硬、偏软的课程内容,软硬不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如今已经不再是硬件技术的派生物,它已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独立分支,这样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次,课程安排内容重复。以编程类课程来说,开设的编程课程所涉及的开发环境太多且大都雷同,如C语言、C++语言等,每门课程都只是学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深度不够。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泛而不专。学生在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广而不精。并且以往传统陈旧的职中教材也很难适应当前的软件发展速度,好多内容学生们在毕业后已经过时,就业后在新岗位上又要从新学习。
二、教学方式
以前计算机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式:板书+讲解。由于现在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是无法在黑板上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方式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建设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所云,教学效果非常差,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同步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实现了师生互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程设置中必须明确培养目标
近年来,建筑设计中计算机应用的CAD、建筑效果图的制作、办公自动化中网络管理、数控专业中的防真编程、软件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社会对这几个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较大,由于“具有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太含糊,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学生很难把几个应用方向的应用技术都掌握,造成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迫在眉睫。课程设计的改革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可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再分为若干个方向,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在课程设置上,每个方向的课程都有所侧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方向的选择。
四、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管理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应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而且實验课应该记成绩,以此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成绩实行打分和评价,能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课堂教学效率也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到本地的电脑市场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最新的发展状况、专业计算机组装和维修的基本状况以及现今IT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也可以聘请一些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行业的专业人员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谈谈该行业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素质,分析行业前景和就业情况。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现场接触,对学生观念的更新、今后学习方向的明确以及步入社会后职业定位和选择都有好处。
五、开设各学科业余兴趣小组,调动学生们学习主动性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后,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激发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职业计算机教育中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比如,三维设计,其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一名计算机绘图员或设计师,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三维设计方面,自己首先要达到绘图员或设计师的水平,否则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但在高校计算机系的教师中,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没有实践经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太少了,这一事实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院校要定期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深造”,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因此,选择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小专业方向的主讲教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七、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上述原则为依据,加强实用性、多层次、模块化、市场化、专门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高技能应用人才。目前,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多元化、网络化,行业化方向发展.通用的计算机基础应用人才的社会需求己逐渐饱和,而行业性质或专门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明显短缺,如:计算机网络维护管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广告制作、软件开发等专门人才明显不足。所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应打破单一的、笼统的格局,朝专业化、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情况,进行专业细分,设置相关的、实用的专业方向。在今后的若干年内,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开发等仍将是计算机人才求职就业的热点,因此,将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置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是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