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创业 陈雨璇
摘要:新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发展可谓是迅速,但是发展过快却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安徽省地方高师院校新闻学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其次教师年轻经验不足,学历不高,也是摆在地方高师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地方高师院校还需着手解决教师的职称不平衡和教学任务过重的问题。
关键词:高师院校;师资队伍;新闻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4)04-0016-04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新闻学的发展和建设要到21世纪才开始发力,其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地方院校开设新闻学院校呈爆发式增长,新闻院校毕业的学生数量也呈倍增加。据统计“2000—2004年,全国新闻类专业5年共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67个。[1]”到了2008年,全国新闻学专业点更是达到了877个,在校生超过15万。以安徽省为例,2000年以前,全省仅有两所新闻学院校,而到了2009年则猛增到19家,这即意味着平均每年增加3家,这还不算做广告学。
如此快速增长,在我国专业建设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究其原因不外乎:“其一,进入新世纪,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扩大办学规模,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其二,很多地方院校为了甩掉学院的帽子,建设成为所谓的综合性大学,举办新专业也是不二之选;其三,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完全履行审批、监管职责,致使原本是“布控”专业,变成了泛滥专业;其四,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老百姓对新闻记者一直有所期待,新闻记者在老百姓眼中一直有光环存在;其五,是要还清历史欠账。[2]”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增长,却导致很多建设跟不上发展规模,很多地方高校面临师资短缺、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本文正是要对这一新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
一、新闻学专业基本面貌
2011年9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始对全省的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为2000年以后设立新闻学专业的院校,且这些院校为安徽省省属,共13所。由于在安徽省许多地市级的院校中,以往多是以师范命名,但随着转型发展,许多师范类院校改名或者转变职能。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阜阳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和安庆师范学院这4所依然保留了师范称号的院校。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教育厅不断提出对地方高师院校实施改革,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开始转变職能,师范类专业数量、招生规模不断压缩,同时为了保证办学规模或院校规格升级,从而不得不增设新的专业。这就导致一些新设专业在师资力量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前提条件下申办新专业,而新闻学又最具典型性。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地方高师院校中,其新闻学专业建设时间都不长,且都是在以往的中文系基础之上拓展出的新专业。而专业教师数量也不多,最多的也不过是7人,这些都能够清楚地表明,作为新设专业的新闻学在这些地方高师院校发展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不足,师生比严重失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这些院校新闻学专业举办时间不是很长,新闻学专任教师相应出现了匮乏和不足,而新闻学学科建设却又在大步向前。其矛盾之处就在于,一方面地方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尤其是地方高师类院校,传统的师范专业学生规模不断通过行政手段压缩,而新闻学又往往是师范专业的一个替代品,各学院举办新闻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以传统师范专业为主的院系提供新的发展增长点,因此,新闻学专业就不可避免地承担着“师范专业规模可压缩,在校学生不可少”的重担,因为毕竟还有很多教师要解决“吃饭”问题。由此看来,新闻学专业生师比矛盾凸显也就在所难免了。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有些院校新闻学专业师生比高达1:65,而国家教育部对专业建设中师生比要求却是1:20,这其中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二)教师职称相应偏低
截止到目前的统计来看,整个安徽省地方高师院校中新闻学专业教师的职称主要集中在讲师和助教两个层次上,而其中又以助教居多,讲师数量相应较少,而副教授和教授则更是凤毛麟角。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院校的发展不但受到所处地域之限制,也受到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首先,安徽省所执行的人事编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标准,而在2007年安徽省接受教育部的评估时,很多地方高校为了评估达标而不得不突击引进人才,导致许多地方高校教师编制过于饱和,这个矛盾正好在这几年中显现出来。加之许多地方高师院校举办新闻学专业时间晚于评估时间,这些都是导致许多高师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职称不能够正常晋升,新闻学专业教师以助教为主,讲师为辅,副教授教授匮乏的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下图窥测一二。
在这四所高师院校中,共有教师25人,其中助教所占比例为52%,讲师所占比例为44%,副教授所占比例为4%,而教授则为0%。具体到每个学校来看,除了安庆师范学院有一名副教授外,其余的院校都没有副教授,而合肥师范学院则都是助教职称。低职称对专业建设和发展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教师的学历以硕士为主
在学历构成上,地方高师院校中的教师学历基本上都是硕士,硕士所占比例高达92%,而只有8%的教师学历为博士,具体来说,只有阜阳师范学院(博士在读)和安庆师范学院各有一名博士,而其他院校则都为硕士。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和高校教师学历构成来看,硕士并不能完全适应院校发展的要求。以阜阳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所在的文学院为例,该院共有在岗教师63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就高达36人,而阜阳师范学院在职称评定及科研、教学上又对博士特别倚重,这就导致作为新办专业的新闻学发展无形中受到了影响和制约。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这些在地方高师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多数是来自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四)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大学之所谓大不在其大楼,而在其大师。北大、清华等一些名校云集了很多的名师,这些名师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专业发展的驱动力。而在一些地方高师院校却严重缺少这些大师,首先这些院校的教师年纪轻,他们与他们所教的学生年龄甚至相差无几。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教师的年龄构成主要以80后为主,而85后更是占了绝大多数,所占比例达到了52%。如合肥师范学院,有3位老师是87年的,而现在2010届毕业生有不少同学也是88年89年出生的。当然年轻可以和学生拉近距离,同时年轻也由于各种经验、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不成熟也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
(五)教师课程负担过重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发现,当教师数量不足时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这些教师需要承担起多门课程,如阜阳师范学院的某位老师共教授了6门专业课,而合肥师范学院的某位教师共教授新闻学相关的课程多达7门。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他们一方面会受制于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从教学效果来看也不理想。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教师会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做研究,或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提高教学效果,因为他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如阜阳师范学院的一位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每个星期需要完成28节课的教学任务,他曾坦言“非常不想上课”。
(六)媒体从业经验不足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而最新的教育部公布的新闻学培养要求中也在强化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地方高师院校所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却是专业实践课教师严重匮乏,一方面是这方面的人才缺乏,媒体的优秀从业人员没能和高校有效接轨,媒体从业人员不愿到高校来,另一方面也有现有的教师他们的媒体从业经验不足或者是没有媒体从业经验。而后者则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
在调查中,地方高师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基本上没有媒体从业经验,其比例高达80%。但是一个讽刺现象却是,这些没有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师却在教授诸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网页制作等具有非常强的实践要求的课程,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他们多数是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媒体对新闻学专业实习生不满意的一个原因所在吧,因为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实在是差强人意。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新闻学在地方高师院校发展中所承载的任务较重,发展的压力也较大,而在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却存在著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盲目建设、盲目扩大规模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地方高师院校再发展中并没能形成相应的措施和保障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地方高师院校新闻学专业的发展,在今后的建设中除了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外,还要摒弃传统的只求量而不求质的发展模式,要适当的控制招生规模和严格抑制设立其他与新闻学有关的新专业的冲动。
参考文献:
[1] 吴廷俊.问题与成绩同行:1978——2008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研究[J].新闻大学,2009(02):33-42.
[2] 王创业.地方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应重走实习路[J].文教资料,2013(3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