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胜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目标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出发,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改革,以期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多媒体;情境;分层;类比推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精彩地叙述了数学的各种应用,他指出: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而小学数学作为其初级阶段,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长期以来使用的主要是“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较多的学生比较迅速地、有效地接受较系统完整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得到发挥,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认识过程的特点,对传授知识来讲,效率较高。但这种模式“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以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一、多媒体教学
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师—知识—学生”的三维空间转向“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学生”的四维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图形和图象功能、方便的动画功能来呈现以往教学过程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不再感到抽象。此外,学生也可以用多媒体检索课程的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享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例如,在讲“圆的周长”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首先屏幕上出现直径不同的三个圆,且每个圆的颜色不同,然后圆周上闪动一个色彩鲜明的点作为起点,之后这三个圆开始同时一起滚动一周,得到三个不同长度的圆周长,这样学生对圆的周长定义就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就会很容易地概括出圆周长的定义了。
二、情境教学
1.利用问题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例如,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可以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但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能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
2.利用竞赛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若干个学生能够接受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竞赛,利用竞赛来创设教学情境,正好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将胜利与积极性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三、“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学习、理解、领悟、创新能力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分组,教师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测验,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数学教师的工作量,但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
例如,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基础知识牢固,接受能力较强,学习自觉,成绩优异;B层为中等生,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一般,学习较自觉,但成绩处于中等水平;C层为学困生,基础知识较差,智力水平不足,学习没有自觉性,成绩较差。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面积”内容时,可以要求C层次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的基本概念,能够计算部分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即可;B层次学生要注意在夯实面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课本例题的精讲精练,摸清涉及面积的基本题型;A层次的学生则可考虑增加难度,为其讲解添加辅助线解决面积计算的类型。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努力,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类比推理教学
类比推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预测和探究结论的能力,改善混淆知识或记不住的现象,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激发自主对比知识的兴趣,对遇到的新问题,可以通过原有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规律,找到它们之间的相识性和内在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在讲“圆柱的体积”时,先复习长方体、正方體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x高”即V=abc(正方体a=b=c),通过类比推理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以是“底面积x高”来计算,即V=πr2h,此外,还有圆柱的侧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类比等。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只有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创造良好积极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预测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全方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海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例析[J].小学数学参考,2013(8).
[2]杨淑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应用[J].华章,2013(3).
[3]朱刚.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2).
[4]贾建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反思[J].新校园·中旬刊,2011(11).
[5]吴波.略议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2).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