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历史高考应对策略

2014-05-30 10:48赵富民
学周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考应对策略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高考历史题的难度大大增加,成为困扰文科生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为广大高中生提供了各种历史新题型的相应解答策略。

关键词:高考 历史题 应对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考历史的出题范围明显扩大了,除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出题范畴外,古今中外历史学家的名著也成了众多选择题、评述题、SOLO题的首选,尤其是近现代历史学家的名著,更是高考材料题的首选。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等。这些名著突破了传统的史学观点,多以独特的新视角来观察历史,与课本知识之间存在差异,故此类试题难度系数较大,学生不易把握。尤其是以各种材料为索引的SOLO题,多数学生未能提炼出作者的核心观点,更难以做到围绕作者的观点展开论述,故成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那么,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应对新课改下的高考历史题呢?在此,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新史观,以新史观为切入点进行全面分析

过去,我们一直在运用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分析问题,突出强调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作用,把历史问题僵化在单纯的政治史范畴之内,忽视了历史的整体性。学生的思维也相对局限,仅会套用现成的模式答题,得出片面的结论。近年来,随着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的引入,人们开始更全面地认识历史,更多地去关注横向的空间联系,关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碰撞,關注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关注近代民主的发展进程,关注近代社会的转型问题,等等。总之,在新史观的引领下,命题的范围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也拓宽了,分析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全面客观了。以洋务运动为例,过去我们分析洋务运动,站在革命史的角度,强调的是其领导阶级——地主阶级的腐朽和反动本质,现在,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军事、教育、外交等方面现代化的开端,具有探索和引领的先导作用,而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也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首先要运用正确的史观切入,明确命题者出题的本意。

二、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并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我们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即论从史出。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师讲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便能够运用自如,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因此,当前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际热点焦点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洞察力。近年来,伴随着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抗加剧,国际风云瞬息万变。叙利亚国内武装冲突愈演愈烈,韩日领土之争由来已久,伊朗核危机扣人心弦,韩朝南北会谈备受关注,等等。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我们了解了这些国际大事的原因、经过、结果,但我们更应当积极地去评价这些事件,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大胆地去预测国际局势的未来发展走向,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我们不是在凭空构想,而是结合相关历史,联系实际情况,加以缜密的思维,力争做到“大胆地假设,小心地论证”。例如,通过媒体我们了解到,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和叙利亚卡扎菲政权的垮台,是美国施加外力武力打击的必然结果,但我们可以从民主政治发展历程这一层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民主政治的大趋势下,任何形式的强人政权和独裁政治都将被推翻,历史是客观的,也是公正的。

三、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对高中生而言,要想学好历史,仅仅吃透课本是不够的,课本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答题时需要我们将这些知识加以整合才能应用。历史知识的整合,就是将错综复杂的史实加以条理,辅以正确的观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去读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尤其是一些历史学家的名著,通过阅读历史名著来提升自己的高度。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作者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突出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只有完整地阅读完这本书,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全球史、整体史的含义,体会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全面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再如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作者从比较文化的宏观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形成、演化和转变,揭示出中国文化的两大特色,即天人合一的天命观念和凭借亲缘观念建立的社会组织。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着种种困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保守与进步的抗衡。读完此书,我们不难理解,古代中国的基层社会组织之所以牢固,离不开亲缘血缘的凝聚;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之所以艰难缓慢,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和知识分子恪守传统的顽固心理。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美国与中国》《费正清论中国》,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历史分光镜》《从历史看管理》《从历史看组织》《从历史看领导》,钱穆的《国史大纲》,这些著作都从不同的角度引领我们去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提升我们的理解层次。此外,史扶邻的《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和《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通过介绍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和艰难的政治探索,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全新的孙中山,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此外,阅读的过程,也是我们历史素养提高的过程。通过阅读,积累了历史知识,接触到全新的历史观念,我们在答题时能够站在新的高度去理解问题,拓宽思维,完善逻辑,组织语言。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改后高考历史题的一些拙见,简而言之,要想学好历史,学生必须具备以下三点要素:缜密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广博的知识,有此三要素,学生才能够做好历史题。此外,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多做历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做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以便适应各种高考新题型。

作者简介:

赵富民(1983- ),男,汉族,山西省汾阳市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山西省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责编 张敬亚)

猜你喜欢
高考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