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岱昌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在《略谈语文学习》中提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贯起来。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要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领会语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和作用。“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这种“思”与“言”的能力就是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要想形成这种能力,就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语言文字。
“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语言要清清楚楚地说”,这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读的训练是理解,说的训练是运用。“仔仔细细地读”除了理解和感受外,还要品味。这样才能“清清楚楚地说”,说得得体,文能达意。读与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却是同一载体,都是语言训练的范畴。
语言文字训练的范围很广,除字、词、句篇的训练外,还包括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的接受和表达能力。要想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我认为应该从词和句的训练入手。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能被运用表达一定的意义。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因此,把握好词和句的品味,就能正确地感受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来品味词句呢?
一、抓词句,品味课文情节的发展
分析文章内容情节的发展时,教者往往抓住思路,循序渐进。抓住思路,就理出了一条线索,有暗线,有明线。除了理清文章脉络外,通过关键词句的品味也能把握好课文的情节的发展。如《田忌赛马》一文中的三个“也”字句,这绝不是作者的随意之笔,而是为了情节发展设下的伏笔。
1.这时,田忌发现,他的好朋友孙膑也在人群里。
这个“也”字,一方面引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方面暗示孙膑观看了第一轮赛马。
2.“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这是田忌失意后正处于难堪之时对孙膑说的气话。这里的“也”字其作用有三点:一是推动情节向下发展,二是表现了田忌此时的心情,三是为下文齐威王讥讽作了铺垫。
3.孙膑摇摇头说:“一匹也不用换。”
这第三个“也”字把故事推向高潮。语气为什么这般肯定?答案从(1)句里的“也”字中找到,课文情节发展呼应一体。这是孙膑根据他对第一轮赛马时观察、分析双方马匹实力的结果。
二、抓词句,品味课文中心思想的揭示
揭示文章中心的方法很多,有通过人物对话表现的,有通过人物动作和心理来表现的,有通过中心句直截了当的表达的,更多的课文则需要通过分析概括提炼。这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中尤为重要。比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审题: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用“壮士”,而不用“战士”“烈士”“勇士”?学生分别查字典后,我引导学生取舍,留下“壮士”一词。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弄懂为什么把马宝玉等五位战士称作“壮士”。其教学程序为:
第一步:引导学生理清引文思路,抓典型细节,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讲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敌我双方的兵力悬殊,体会五壮士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并通过对“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等词的分析,让学生结合课文预习想象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的重要性。五壮士完成任务后,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绝路,一条是生路。我启发学生分析取前者的好处和危险,取后者的好处和后果,总结:五壮士选了哪条路?为什么?我还要求学生体会五壮士当时的心情。课文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五壮士豪壮勇敢的英雄气概,远眺亲人的远去,近看敌人爬近,比较用词,从行动、语言中使我们感受到英雄们的什么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出五壮士面对死亡没有胆怯,没有遗憾,只有对革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第二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二、四段详细地描写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英雄行为,有力地表现了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的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体味。比较第二段中班长说“走!”和他们跳崖时喊出的壮烈豪迈的口号,通过读体会五壮士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这样五壮士的伟大形象就会更加深刻都印入学生的脑海之中。
三、抓词句,品味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
写人,通常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将相和》一课,蔺相如献上和氏璧,秦王边看边称赞,只字不提交十五个城的事。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说:“这块壁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教师让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说和氏璧有“小毛病”?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因为毛病“小”,所以不易看出,需要蔺相如指出来。无价之宝的和氏璧怎么会有毛病呢?秦王也想一探究竟,所以才会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可见,蔺相如非常机智。
当蔺相如借机把壁要回来后,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15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壁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撞碎”一詞掷地有声,蔺相如抓住对方的弱点采取智斗策略,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这里的“小”和“撞”,仔细品味,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第二段主要是叙述志愿军战士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这段结构与第一段相似,可以运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如果抓住三个“可是”句进行语感训练,那么小金花那刚强的品质就能深层次体现出来。
1.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
救出了侦查员老王,小金花本应该高兴,然而,为了救老王,小金花的妈妈却付出了血的代价。“可是”在这里的意思是出乎预料,说明小金花精神上遭受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
2.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可是你把脚一跺……
在悲痛的氛围中,大家都失声痛哭,而小金花却没有哭没有闹。这里的“可是”是转折的意思,说明小金花是一个爱憎分明,性格刚强的孩子。
3.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呢?
小金花连失去妈妈都没有落泪,今天送别志愿军叔叔照理也不会落泪。可事实是怎样呢?这个“可是”说明她与志愿军叔叔的情谊是多么深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总之,学习语言、品味词句是语文教学之本。如果说阅读教学中阅读理解是本,体验感悟是本,那么学习语言、品味词句就是根基之所在。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体验、感悟,都要建立在学习语言、品味词句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语言、品味词句,这样学生才能轻松而有效地感悟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的能力!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