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王志刚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作为社会发展前沿的最敏感,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是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思想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
[关键词]三个自信;思想认同;大学生;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146 — 02
“三个自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自信,其目的是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和情感共鸣。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物质生活的富足掩盖不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信仰危机,这种信仰危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危机,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认同危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大学生在当今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益凸显,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的状况及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正如格尔茨所说:“思想——宗教、道德的、实践的、审美的——如同马克斯·韦伯及其他人永不厌倦地坚持那样,必须有强大的社会集团来承担,才会发挥强大的作用,必须有人尊崇它们、赞美它们、维护它们。”〔1〕
一、认同理论内涵及溯源
何谓认同?《辞海》 解释为:“认同译‘认定,在心理上指认识与感情的一致性。认为经过认同,形成人的自我概念。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2〕 西方早期对“认同”(identity)的研究集中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领域,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认同这一概念被学者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论题涉及政党认同、阶级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宗教认同等。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或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埃里克森将“认同”概念引入心理学,把它看作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机制,是一种“相信自己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3〕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现在是一个认同危机的时代,“现代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特性、身份”,〔4〕这里的“特性、身份”即认同。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认同形成后,其宣扬的价值观念成为统治整个欧洲社会的主流思想和唯一价值准则。19世纪中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在西方社会广泛认同,使资本主义获得了不断发展的活力。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学契合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专制王权的政治需要,以其博爱、和谐的包容性获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同,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较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和变化不具的特点,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也增加了主体认同的非确定性,表现为“人与他者的关系以及人与他者的关系中形成的意义感、价值感和地位感的危机。”〔5〕这种危机对于个体的发展产生延宕作用,同时阻碍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确立。由此,只有恰当化解“人的自我感”和“内在深度感”的危机,才能顺利地进入个体发展的新阶段,从而有效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大学生思想认同是大学生结合个体的兴趣、爱好、理想、目标以及自身的价值取向对社会主导价值观、主导文化的选择、接受和认定,在本质上属于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6〕 “正是由于喜好某一价值才给了某一价值独特的权重,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趋向力”。〔7〕 大学生正处在自我认同不断完善和社会认同逐渐形成的特殊时期,他们对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体系的认同不是简单的服从,也不是很快就能达到内化的境界,而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包含主动选择的过程,与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利益等有着密切关系。“在一个文化多元、意识形态纷争的时代,在人类还没有超越阶级社会以前,一个阶级如果忽视甚至有意无意地放弃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意味着另一个阶级对它的占有和另一个社会对它的渗透”。〔8〕 对中国来说,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发展中大国,所以历来是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文化渗透的重点目标。在当前新形势下,“三个自信”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提升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思想认同就是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捍卫者”,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生命的力量,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
二、当代大学生对“三个自信”认同危机探析
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思想认同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指导思想所规定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以及对执政党的领导建设下的国家执政方略的认同等。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分化的特殊阶段,容易受外界社会纷繁复杂的变化形势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对这三个方面的思想认同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1.对“道路自信”的认同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立足于现实国情,领导全国人民开辟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不同于别国经验、他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又体现了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受当下各种社会消极思潮的负面影响,加之自身思维方式的不成熟,一些理解和不能理解的观念、思潮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对“道路自信”的认同,思想上出现较多的盲目性和非理性特点。在政治民主化成为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张旗鼓的宣传西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蛊惑下,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甚至对坚持中国共产党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表示怀疑。有调查表明:只有51.82%的大学生对“我国能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9〕当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所讲与日常现实形成巨大反差又没有合理的引导时,必然会导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危机,这就难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影响到大学生思想上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2.对“理论自信”的认同危机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任何时代都不可超越的哲学,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的指导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并非完美无缺,还存在着实践和理论的出入,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断与时俱进,加以完善。但是,这无法动摇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他们对社会上现存的一些短期矛盾性状态及不合理现象缺少理性的判断,让他们常常感到困惑和疑慮的问题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大都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如何在物质财富上显现?国际上“共产主义灭亡论”、“社会主义失败论”、 “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破产论”,“意识形态趋同论”甚嚣尘上,国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专制论”、“普通学说论”以及全盘“西化”论,“民主社会主义论”等不绝于耳,这些疑问在一定程度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疑虑。有调查表明,44.3%的大学生赞成“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多元化”,〔10〕 这样的想法值得我们深思。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信服,就很难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马克思主义,就会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对“制度自信”的认同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度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是,在新旧体制转轨以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各种腐败和消极的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下,部分大学生群体对现存制度仍然产生质疑与失落。经济市场化、价值规律泛化造成个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泛滥。现阶段发展中政治体制不完善和政治运行机制的不健全,给许多腐败行为提供了空间,更加重了大学生对政府公信力的失落和政府权威的蔑视,导致对制度自信的认同危机。特别是在平衡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即保障社会公平与公正上,大学生给予政府较多的质疑,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认同危机。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三个自信”思想认同的路径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越是思潮纷涌,就越需要整合价值观念。这就要求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认同机制,有效化解大学生的认同危机,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1.突出时代主题:提高大学生对“三个自信”思想认同的前提
突出时代主题,需要我们突破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思维模式。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我国社会的现实变革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视角解读当今时代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这既是新时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现实需要,也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选择。通过探讨与对话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更是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一种大智慧。把回答当今时代的种种现实问题作为提高大学生对“三个自信”思想认同的立足点,把“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相结合,在讲授“原原本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前提下,有效地切入当今社会和生活,同时“发展马克思”。因为任何一种伟大学说都不可能穷尽全部真理,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读懂马克思”,只有“发展马克思”才能“信服马克思”,“‘懂”为“信”提供了基础,“信”是“懂”基础上的内化,“懂”与“信”的结合才是思想认同目标所在。
2.把握主体原则:提高大学生对“三个自信”思想认同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和主体性实质上是同一的。在开放的背景下,个体能够依据自己意志去生活、去行动、去决策、去评价、去选择。只有用“主—客—主”的整合模式取代原有的“主—客”二分的对立模式,实现主体与社会的共生性存在,才能建构一种思想认同,使每个人成为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主体。身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语的“权威”和世界的“中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地通过网络传媒获取丰富的信息,了解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大学生不再满足于简单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理论,而是趋向于在已有的信息资讯的基础上,在平等、民主、开放、和谐的氛围中,与教育者展开争论、探讨,以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令其信服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更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精神产品,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一个社会群体对其成员所提出的价值目标和期望,只有与个体的特殊的能力、需要相一致时,才能转化为他的自我价值意识,才能转化为他的行动。”〔11〕因此,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平等的交互作用中,在主体意识的统摄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上达到共同的价值标准。
3. 引导自我内化:提高大学生对“三个自信”思想认同的动力
任何一种学说和理论,需要一个政治社会化过程,才能真正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在现代社会,对“三个自信”的思想认同仅仅依靠强制力和教化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情感上的归属感,才能保持住他们持久的忠诚。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教化民众、化育人心,其目的在于提升个体对于社会主导价值、思想、理念的认同,同时重视榜样的感召力。古人推崇圣人之道,认为圣人是人伦之至,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以圣人的理想形象来导引、教化民众,作为现实君子效法的依据。在其看来,人是可“化”的,可以教化、点化、感化、自化、转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建构的特殊使命,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内外化转化的过程中,加强心理疏导,引导能量转化,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榜样力量来引导大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人翁精神,适度协调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将影响植入个体的内心,提高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思想认同。
4.体现包容性:提高大学生对“三个自信”思想认同的保障
无论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还是全民族的“中国梦”的追求,其实效性都取决于未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稳步推进,因为“生产力的革命性发展,是一切意識形态变革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12〕 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独尊与独霸地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日益增多的环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以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开放态度,保持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对话。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奕致力于实现一种“双赢”或“共赢”,而非“你死我活”意义上的“零和博奕”。 “中国梦”就体现了极强的包容性,它既包含民族复兴之梦,更包含每个人、每个阶层不同的梦想,同时凝聚人心,符合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全球华人空前多样化的需求。与此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姿态,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在东方与西方的争鸣中,让各种互不相同的“主义”、“思潮”、“流派”平等存在与发展,让不同声音自由探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真正稳定的认同。
〔参 考 文 献〕
〔1〕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372.
〔2〕 夏征农.辞海(缩印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33.
〔3〕 叶浩生.心理学理论精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64.
〔4〕 〔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1.
〔5〕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
〔6〕 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7〕 李庆华,奚彦辉. 试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5).
〔8〕 李红军.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J〕.思想理论教育,2007,(Z1).
〔9〕 文卉,李振华,何丽.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东岳论丛,2010.6.
〔10〕 邓钧升,何跃.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同的现状研究〔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论文集2010.
〔11〕 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35.
〔12〕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