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傲雪
一、热爱祖国的诗篇
屈原的《离骚》是爱国诗篇的精品,文章记叙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对于爱国家胜于自己生命的屈原来说,没有比眼睁睁看着国家沦陷更痛苦的事了,所以选择了勇敢地为国而死。有这样的胆量,屈原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和屈原不同,杜甫忧国忧民,他写下一篇篇的传世佳作;杜甫饱受战乱的痛苦,《春望》就是很好的凭证。“白头搔更短”,是他爱国的写照。
岳飞不仅是位精忠报国的将军,也是位爱国诗人,他的《满江红》真可谓是千古绝唱:“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岳飞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喷薄的爱国激情。岳飞是乐观的,他希望可以重整旗鼓,收复旧山河。
辛弃疾和陆游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他们都希望能为国家效力,辛弃疾落得“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下场,而陆游却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们一生都渴望能够报效国家,始终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辛弃疾只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陆游只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不论是屈原、岳飞、杜甫,还是辛弃疾、陆游,在他们的心里,国家,就是一切,爱国,永远铭记于他们的脑海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爱国诗篇时,一定要把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经典诗歌的同时,思想境界也得到提升。
二、尊师重道的文章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高中教材中收录了韩语最具代表性的《师说》。韩愈在《师说》中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全文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中心论点。韩愈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文章开篇就把主旨提了出来,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韩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我们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提出了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批评了社会上只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倡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同时也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最后韩愈提出了老师和弟子的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个结论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
三、孝悌之义不相忘
孝悌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的基石,即家庭的根本。中国人讲究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孝”都被放在第一位。“孝”指“善事父母”,“悌”指“善事兄长” 盖五帝之时,已有了“孝”的观念,及周初春秋末,孝道逐渐成熟。诸子百家言孝、行孝,推己及人,上至君王,下达庶民,莫不敬守,遂形成百善“孝”为先的道德伦理思想。
《论语·学而篇》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做人的根本。孟子就提出过对百姓“申之以孝悌之义”,表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如今,“孝道”已成为做人的责任与义务,衡量人品道德的重要标准,是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
为了在高中生中宣扬孝悌之精神,高中课本中收录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奏章。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遭遇的不幸,及自己在祖母辛勤抚养下才得以生存的人生经历,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即先尽孝后尽忠,晋武帝阅其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中,足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在学习《陈情表》时,通过李密为了侍奉祖母终老一而再、再而三舍弃功名利禄的事实,让学生懂得乌鸟反哺之情,教育學生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