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
[摘 要]《情人》的主人公“我”在年幼时便失去父亲,加上其成长于缺乏爱且不幸福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她孤独与反抗的性格。这些都造就了其内心深刻的恋父情结,她对大龄男人爱慕,对母亲怀有憎恨心理。本文将从恋父情结的形成、父亲般的“情人”和“我”对母亲的态度三个方面来解读主人公“我”的恋父情结。
[关键词]杜拉斯;《情人》;恋父情结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101 — 02
1984年,杜拉斯凭借小说《情人》获得了法国当年的龚古尔奖,“在全国卷起了一股异国风情热,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在印度支那生活过的法国人,这本小说使他们心中泛起了对逝去岁月的悠悠之情”。作者在印度支那度过她的童年,这段生活经历成为她日后创作的源泉,小说《情人》也是她这段生活经历的产物,是对过往历史追溯与现实生活感受融合的结晶,它出版两个月销量就达到20万本,因为大家对这段生活经历有认同感,并从中窥探到这位特立独行的作家的过去。
杜拉斯的小说《情人》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写法,简练的遣词用句,巧妙的人物形象构造,加上所带有的浓厚的自传色彩,吸引了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有从形象学角度分析主人公的中国情人,有从叙事学角度分析文本结构,成果不计其数,本文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小说中主人公“我”所具有的潜在的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一词最早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源于古希腊悲剧。厄勒克特拉的父亲征战途中为躲风暴杀了小女儿祭神,母亲因此杀害了父亲,厄勒克特拉记恨母亲,最后怂恿弟弟杀死母亲为父报仇,所以,“恋父情结”常用来形容恋父恨母的女性,又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一方面表现为对父亲的依赖和爱恋,在此状态中,父亲变成女孩的爱慕对象,女孩将会找到从这个以父亲身份出现的对象通向选择最后对象的道路;另一方面表现为无意识地对母亲的怨恨和敌意,因为母亲变成了她的情敌,她所希望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已被她的母亲所有。而这两点在《情人》的主人公身上都有明显体现,它们是主人公恋父情结的客观外在表现,以下内容首先要探讨这种情结形成的内在因素,然后通过小说文本分析其具体体现。
一、主人公恋父情结的形成
“我”是这部小说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出现了许多其他形象,这些形象都来自作者生活之中。“我”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借着“我”这个形象杜拉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渴求用一种文字书写的形式传递给读者。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属越南殖民地一个法国白人家庭中的小女儿,母亲为梦想来到越南,因为没有行贿官员而买到一片不毛之地,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血却一无所获,顽固的母亲不断将收入投入那片土地上,使得家里常年处于负债状态,可以说她们虽然是殖民地种族优越的白人,但又是很穷的白人,是白人中的穷人。另外,失去父亲的家庭中,母亲占统治地位,而母亲又过分溺爱大儿子,在这种过分的偏爱下,大哥在家里恃强凌弱、蛮横霸道,在外面为非作歹、不务正业,终生一事无成且劣迹斑斑,可在母亲眼里,他却是最好的,最优秀的,她像对待那片不毛之地一样执着地庇护着他,直到她死。因此,这样的家庭对主人公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她对这种生活深恶痛绝,这个家庭对她而言,正如文中所说:“就是一块顽石,凝结得又厚又硬,不可接近。我们没有一天不你杀我杀的,天天都在杀人”。在这样缺少温暖的环境成长,“我”产生了恐惧和厌烦之感,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里。
主人公幼年时,家庭中的重要角色“父亲”因重病去世,文中有关父亲的描写,只出现三次,一次写父亲病重快死时,绝望的母亲愚蠢地买下小湖边的那幢房子,“什么道理也没有,我父亲已经气息奄奄快要死了”;还有一次是写父亲因为健康原因,要回法国去,母亲不同意和他一起回国,后来,不到一年,他就死了;第三次是写大哥赌输卖掉父亲买的一处房产,“我父亲死前在双海地方买了一处房产。这是我们唯一的财产。他赌输了。母亲把房产卖掉还债”。这仅有的几处描写,都牵涉到母亲和大哥,语气中吐露出强烈的愤恨,她痛恨不顾正处于病危的父亲而一意孤行的母亲,气用父亲房产来抵儿子赌债的母亲,这些都明确表达了主人公对父亲的怀念与对母亲的不满。
小时候就失去父亲的主人公,生活中几乎没有父爱的存在,仅有的小哥哥也在大哥的铁蹄下软弱忍受,她常年处于压抑和孤独的状态中,助长了性格中的叛逆与对抗,她渴望来自父亲的爱与关怀,渴望一个父亲所能给予的可靠和依赖,这些都使她产生强烈的恋父情结,塑造了她的恋父心理和性格,从而决定了她选择情人的条件,影响着她对母亲的态度。
二、父亲般的“情人”
小说中的“情人”形象寄托了作者的多重感情,他混合了作者生活中的三个重要人物,有年少时渡河上真实存在的中国情人,有自己喜爱的小哥哥,还有年老时陪伴她左右的伴侣扬,他们共同化为小说中虚幻的“情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实现作者的心理表达。
小说虽未明确指出主人公情人的具体年龄,却从字里行间透露出这个情人大出她很多,两人初遇时,她只有十五岁半,还在读中学,他读了好几年大学,被父亲从巴黎的大学召回来,在本地已生活了一段时间,然而这样的年龄悬殊并没有影响两人的恋爱,正是这个有着父亲一样年龄的人成了她的情人,成为她的恋爱对象,第一次见到他,“在渡船上,她就已经喜欢他了”。这个情人除了具有父亲的年龄,同时他也可以提供父亲所能给的物质依靠,家境优越的他,使得主人公自从认识他,便不再乘坐本地人的公共汽车去学校,开始去高档餐厅吃饭,她的母亲也摆脱了债主们的纠缠。总之,这样一个年纪偏大同时经济稳厚的人,做了她的情人,如父亲般的情人,和他在一起,她不再孤独,有了依靠,摆脱了生活的不堪,他让她体会到所有父亲能给的温暖、依赖和关怀。两人相处中,不仅她把他当作父亲来看,他也把她当作自己的小孩,“我变成了他的孩子。每天夜晚,他和他的孩子都在做爱”“他抱着她就像抱着他的孩子一样。也许他真是在抱着他的孩子”。这种父女般的恋情就发生在主人公与情人之间。
在与这个情人的交往中,因为情人是中国人,不是白人,当时流行的殖民地种族观念使主人公不愿承认自己喜欢他,口口声声说是因为钱才跟他在一起,事实却是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他,爱上这个可以代替父亲角色的人,这种隐隐的爱在小说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情人刚开始在小说中的出现时,总是伴随着“风度翩翩”之类的修饰语,主人公也不止一次表示她欣赏他的衣着,喜欢他英国纸烟的味道。在母亲的逼问下,她虽然一口咬定自己不可能喜欢一个中国人,其实潜意识中她已经爱上了他,在踏上开往法国离开他的轮船时,她哭了,在漫漫的航行中,她又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她回忆,“我没有忘记那个痛苦的男人。自从我走后,自从我离开他以后,整整两年我没有接触任何男人。这神秘的忠贞应该只有我知道”。小说以情人的出现开始,也以情人的电话结束,开始是他对她已逝的容颜的赞美,结束是他再次表达对她一如既往的爱,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两人曾经强烈的爱恋。
三、“我”对母亲的态度
小说中主人公很少流露出一般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与关心,更多的是表达对母亲的不满和仇恨,甚至直接用“这个女人”来指代母亲,用“卑鄙”这种词来形容母亲。对于母亲希望她通过中学数学教师资格会考一事,她虽然不曾想过可以逃脱这一关,但是却怀有这样的意识“让她心里总怀着那样一份希望,我倒是深自庆幸的”,母亲对她事业上的期望,她表现出明显的抗拒,让母亲的希望悬着不落实,她乐此不疲。对母亲的讨厌还体现在,在她翻看小时候的照片时,照片上的母亲衣服乱糟糟,神色恍惚,疲惫不堪,对于这样一个挣扎在灰心失望中,缺少生活勇气的母亲,她却说“有一个绝望的母亲,真可说是我的幸运”,没有一丝丝怜悯,更看不到一个孩子对绝境中母亲的天然的心疼。最能表现她对母亲仇恨的地方是看到穿着不得体的母亲走过自己所在学校门前的大街时,她毫不客气地认为,“她那副样子看了真叫我们丢脸”,“真该把她关起来,狠狠地揍,杀掉”。类似这种描写还有很多,总之,字里行间,一言一行,她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对母亲的厌恶和仇恨。
前面我们提到过主人公的家庭在当时的情况,失去父亲的家庭不仅物质条件很差,同时,作为家庭支柱的母亲又过于偏爱大儿子而未能平均分配母爱,主人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没有体会到一般小孩所擁有的爱,从童年开始心理已慢慢扭曲。表面上看,主人公的一些举动是对穷困潦倒的家庭的反感,对过于宠爱大哥的母亲的讨厌,其实,这种不满和仇恨来自于主人公的潜意识,那种生活环境无形中扭曲了她的心理,触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恋父情结,也正是这种恋父情结驱使着她对母亲的恨,不然在以后回到法国的写作的日子里,在她物质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她对母亲依旧没有好感,在没有大哥的时候,她对母亲的厌恶也丝毫没有减少。这正是具有了恋父情结的女孩最主要的表现,“对母亲无意识地敌视”。
四、结语
“《情人》是一部激起梦想的书稿,在想象与感情交织的浓缩文字中,隐藏着一个个体、一个民族的梦幻和理想。”这个个体便是杜拉斯本人,她把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融合到主人公“我”之中,借“我”来表达自己,抒发隐藏的感情及潜在的心理,表现在主人公身上,这便是本文讨论的恋父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很大部分是充满了本能的欲望的无意识,初民第一个接触的异性便是自己的父母,儿子一生出来就在无意识中潜藏着恋母恨父的复杂意向,女儿一出世就在无意识中潜藏着恋父恨母的复杂意向。主人公的恋父情结并不是在现实中对父亲的爱恋和依赖,更多的是在没有父亲的不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对父爱的渴望,对像父亲一样的男人的希求,从而演变成找到父亲般的情人,另外,在只有母亲的家庭生活里,也不可避免地与母亲敌对,天然地反抗和仇恨母亲。
〔参 考 文 献〕
〔1〕户思社.痛苦欢快的文字人生:玛格丽特·杜拉斯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3〕〔法〕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