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2014-05-30 20:40何伟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学阶段民族音乐民族

何伟

一、中学阶段我国民族音乐教学问题

我国在通过音乐课程来弘扬本民族音乐的发面还很欠缺,“母语”音乐文化并未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1. 学生不喜欢民族音乐。学生听到本国民族音乐作品时,不是皱眉,就是“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虽有学生弹奏中国民族乐曲、演唱中国民歌,但表演机械、呆板,连乐曲本身的简单背景都不知晓,更谈不上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2. 教学过度迎合学生喜好。很多老师说“民族音乐孩子不喜欢,教起来也累,还不如教他们喜欢的东西,知道一两首有名的中国名曲就可以了。”课堂上就常常出现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要么放映大量流行音乐,要么播放大量现代的“假民族音乐”,音乐学习变成“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有合作沒价值”。

3.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未成体系。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大量涉及外国古典音乐,教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只是“蜻蜓点水”,简单地听一听,从不深究其音乐背后的文化。

二、中学阶段民族音乐教学问题探析

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行为和方式,更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体制。但为何会出现这些局面呢?

1.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使命感缺位。任何一个民族,在音乐审美活动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要受到该民族性格、气质的影响和规范,民族性格要通过民族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不能离开民族文化而存在。在当今世界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音乐教学中需遵循兼容的、“将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观,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

2. 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流行商业观挤压。生活中,民族音乐产生的背景与学生们生活现状的差异,使得他们聆听赏析具有一定困难。此外传统民族音乐的宣传比起流行音乐,真是少之又少,学生在大环境的“熏陶”中不可避免的频繁接触着流行音乐,加之商业化的影响,众多旅游地区的民族音乐也逐渐“变味”。

3. 教法和评价形式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流行、通俗音乐。教师民族音乐知识储备不够、对教材把握不全面、备课不充分、课堂不生动造成的。音乐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评价手段的过程单一、封闭、静态而不灵活确会阻碍审美教育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中学阶段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构想

解决常规问题的逻辑步骤:一是解决认识问题;二是解决制度、机制问题;三是拿出相应操作方法。对中学阶段民族音乐教学问题则应结合其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教法。

1. 强调民族音乐文化。任何音乐的传承都有它所需的大环境,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这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经验,由于差异,故可借鉴“被审美”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学空间,拓展知识广度,并激发尊重和理解母语文化的情感。这种学习方式会诱发很好的学习动机,但更需教师具备厚实的民族音乐理论基础,用敏锐的观察力,使课堂处在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过程中,始终把握教学目标,将民族音乐的学习落到实处、收获实效。

2. 感知民族音乐风格。中国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构成的音乐,它包含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和在此基础上延续发展而来的音乐。教学中可以借助各族音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参与听、模、唱、奏、比、想、论、创、评等音乐实践中,抓住最明显的音乐要素特征,简单了解有关民族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乐器和音乐形态特征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中细品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

3. 用评价抓住民族音乐特征。科学的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推动音乐教育蓬勃发展。就其教学过程,无论是拓展民族音乐视野,还是归纳民族音乐知识,都可用评价促进教育功能。此外,还需借助审美教育中的评价机制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保护和发展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中国民族音乐学习中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在聆听和对比中,感知各民族的审美习惯、价值观念、风俗礼仪、生活方式等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走近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中学阶段民族音乐民族
开展人工智能课程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以中学阶段为例
我们的民族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中学阶段有限集元素数目运算的有效拓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中学阶段如何学好数学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