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红
【摘 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功能较为完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一定的能动性。发展县域经济要在努力增强县域经济开放性基础上,强力推进“三化同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和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调查;思考
大竹县是地处川东北的一个百万人口大县,也是农业大县、经济大县、资源大县、文化大县,是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其所辖庙坝镇是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近年来,大竹县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荣膺“西部竞争力十强”,是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一、大竹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与成效
大竹县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达州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探索创新县域经济发展举措,特别是《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大竹县把握机遇,准确定位,推出了系列新举措,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准确把握发展形势要求,为县域发展科学定位
大竹县结合“多点多级支撑”发展战略,改变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立足县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让特色发展、区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2013年9月,县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确立了“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的总要求,明确了“建设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实践中,一方面,大竹县及时对接和用好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川东北城市群规划等,切实提升大竹在川东、渝北地区的“桥头堡”和“领头羊”功能。另一方面,统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等规划,从规划层面构建城乡统筹、错位发展、竞进提质的县域发展新格局。2013年,全县实现GDP232.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19元,荣膺“西部竞争力十强”、“全省十大区市县旅游目的地”。
(二)突出重点环节,高水平加快“三化”同步发展
树立“县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质是以园区经济为中心”的理念,切实扭转“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发展方式,让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形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城镇化的重要驱动,以打造川渝商贸物流基地、川渝休闲旅游目的地为抓手,城乡市场、四大商圈、五大精品景区建设成效明显,大竹作为次区域中心城市的要素配置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
(三)以市场主体为核心,为县域经济增添发展活力
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發展的潮流,主动参与川东渝北区域产业分工和协作,使开放式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趋势。一是改革攻坚,创新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在创建全省丘陵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创新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深入推进庙坝镇“全国行政管理体制和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创优环境,引进项目。把项目作为底部崛起的支撑,创新招商方式,推进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向企业、中介组织为主转变,引导和扶持产业协会、商会进入招商领域主战场。2013年履约项目52个、到位资金100.5亿元,其中超5亿元的项目7个。三是激活主体,全民创业。坚持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新36条”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从降低门槛、减轻税负、融资服务、资源保障等方面扶持民营经济发展。2013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42.3亿元,占GDP比重61.2%。
(四)强化投资扩大消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大力实施“千亿投资工程”,深化“项目突破”活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重点项目,促进投资和消费“两个拉动”。一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推行县级领导牵头挂包项目责任制和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机制,强化重大项目稽查,突出抓好“十大骨干项目”建设,抓好开大公路、行政中心等64个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努力促进居民消费。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城镇市场功能;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最低工资标准、带薪休假和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等政策措施,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国家促进消费系列政策,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创新新型消费业态。201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78亿元,增长14.7%,人均6587元。
二、大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思考
近年来,大竹县抢抓机遇、创新突破、务实推进,强力实施“453”战略工程,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底部崛起之路,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大竹县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困难,还面临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
大竹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由2009年的131.1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32.58亿元,年均增长15.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9年的3.4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9.19亿元,年均增长27.39﹪;与省内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明显且较大。一是总量明显不足。2013年,四川省的“十强县”(龙泉驿区、双流县、涪城区、新都区、温江区、旌阳区、翠屏区、郫县、青白江区和新津县)常住人口718.1万人,实现GDP4688.7亿元;“十强县”的县均GDP为468.9亿元,约为大竹县的2.09倍。二是增速不够高。2013年,大竹县GDP比上年增长10.7%,而四川省的“十强县”GDP比上年增长13.2%。
(二)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大竹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09年25:48:27优化调整为2013年的21:54.3:24.7;2013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43.6:46.1,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51.7:35.2;大竹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21.4个、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非农产业比重为79%,比四川省县域平均水平(84.9%)低5.4个百分点。二是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不高。2013年,大竹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3.95%,低于其所在达州市的4.84%的水平。三是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不平衡。2013年,大竹县GDP的增长率为10.7%,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0.8%,两者相差较大。
(三)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竹县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成就显著,但2013年全县的城镇化率仅为35.85%,远低于同期全国的53.7%和四川省的44.9%城镇化率水平;县域内县城与农村、县城周边乡镇与其它乡镇、山前与山后等,无论是人均经济总量,还是人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等,差距仍然较大。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419元,比2012年增加11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66元,比2012年增加了2118元;两者收入增加额相差990元,收入差距由2012年的9158元扩大到2013年的10147元。
(四)农业经济发展滞后
大竹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包括东汉醪糟、玉竹麻业等)带动作用还需增强,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比较薄弱,深度系列开发的产业(产品)还不够,初级产品、原料性资源性产品较多,产品科技含量、商品化程度较低,市场份额也不够大等;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强,农村科技体系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业生产中新技术、新方法等推广缓慢,等等。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在立足县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化和城镇化为导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特色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撑,以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努力推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科学发展。
(一)研究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各县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所处区位、资源禀赋等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所具备的优势与面临的劣势,全面审视自身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与劣势,从国家或区域发展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基础设施条件、周边区域的发展态势等方面考察、分析和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摸清县域实情的基础上,制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性、纲领性意见。
(二)加快產业转型升级,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多数县域经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体,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严重落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关键是调整县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转型升级。确定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平台,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建设特色园区”的发展定位,发展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的打造与升级。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通过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发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比如大竹的“东汉醪糟”,于糯稻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同时,加快培育发展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三是加快三产业发展。在继续深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商业服务中心以及自然村的服务体系,促进三产业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县域民营经济
随着我国“国退民进”战略的实施,县域经济民营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能有效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一是要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重点抓好产业乡镇和专业园区建设,积极扶植“中小微企业”,努力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二是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植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打造民营企业“航空母舰”。三是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支持民营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引导民营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才有生存与发展空间,才有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品牌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旅游)”,充分发挥自己与周边(甚至更广范围)县的比较优势,寻求错位发展,使某一产业或产品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一是将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大竹县选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积极进行体制、科技创新,形成市场容量广、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二是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成产业集群。三是把特色经济、块状经济发展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根据县域各乡镇情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科学布局,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块状经济发展。
(五)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县城、在集镇。城镇是县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聚散地,城镇经济的繁荣,既能有效推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又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同时,还存在城乡和山前山后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潜力巨大。一是要抓好县城及中心镇在内的重点乡镇建设,特别是集中力量加快县域农村道路和重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将重点乡镇实力做“强”、特色做“亮”、人气做“旺”、环境做“美”。二是要按照产业集中、资源整合、居民集居的原则,实施集中发展战略,引导向中心镇和重点乡镇集中发展。三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广大农民到小城镇务工、经商,迅速壮大城镇规模。
(六)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的开放性
无论是从全国经济百强县看,还是从四川省的“十强县”看,越是尊重县域经济开放性的要求,县域内各类资源的盘活整合就快、要素流动就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发展县域经济要特别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坚持宏观调节和微观搞活相统一,把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提高开放的质量水平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国际国内資源发展自己。
(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还必须具有较好的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形成“磁场效应”,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一是进一步利用好扩权强县,优化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二是狠抓政府自身建设,加强公务人员的教育管理,努力建设公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三是强化社会综合治理,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努力提升公民素质,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引进党政管理、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工程技术、教育科研等各类人才,营造优良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环境;对县域各类已有人才进行科学评估,以明白积极吸纳发展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与模式》(卢正惠著)
[2]《何洪波同志在县委十二届十八次全会上的讲话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6月12日)
[3]《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全域发展奋力开创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建设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大竹县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2014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