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明文
“胡萝卜,蜜蜜甜,盼着盼着要过年”。这是儿时的一首童谣。
前日,朋友打电话要我去她家炸果子,便欣然前往,推开门,一股浓浓的面香味扑面而來,几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桌子上、簸箕里已有好多排列整齐的半成品。鲜红、生动的果子,煞是惹人爱。
不禁感叹,岁月的脚步太匆匆,不知不觉已经腊月初十了。当今物资富足,舌尖上的美味,极丰盛,极易得,丰富多彩的生活使我们失去了因等待而快乐的年味。盼有肉吃、有糖吃的岁月封存在儿时的记忆里,当年少时过年的气息丝丝缕缕地浮现眼前时,总有一种撩动心弦的情愫,在心底微微轻颤,那种因等待而幸福的韵味烙印在儿时的记忆里,如窖藏甘醇的美酒,弥足珍贵。
出生在70年代的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虽然那时候,物资极其贫乏,能吃饱穿暖也需要智慧的年代里,简单的食材,只要有一点油,一点肉,就能烹饪出那个年代最极致的美味。但每一个新年在记忆里都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幅画里,有简单的满足、简单的快乐。这幅画里,色彩斑斓,绚丽生动,时而翻阅,和儿子分享。
我的童年是在川东农村度过的,那时候,乡下平日里家家户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过年,成了我们小孩子日思夜盼解馋的美好念想。过年,意味着能饱饱地吃上一顿白米饭,能吃到几片肥肉,能穿上一套新衣服。所以过年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心急难耐,等待绵长。
进入十月间,我们便欣喜若狂的盼,满怀希望地盼,耐着性子地盼。盼那件妈妈亲手缝的花棉袄,裁的新裤子,纳的花布鞋。我们从腊月开始就一天天的数,满怀希望地数,数着丰收,数着希望。
十一二岁时,随父亲迁移到了川西高原。爸爸教书,妈妈用她的贤德、仁慧、慈爱、坚韧,日夜为一家七口人的生活不知疲倦地操劳。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能宽裕一点,她带领我们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养猪,妈妈用她勤劳的双手把一家人的日子打理的妥妥帖帖,虽然清贫,但其乐融融,充满希望。那时候,最盼望的依然是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穿,有压岁钱。
十一月的高原,天气日渐凛冽,为了不让圈里体肥膘厚的猪儿因天气寒冷而消耗可贵的脂肪,爸爸便请来杀猪人。杀猪是家中的一件大事,看着屋外空地上用砖头垒砌的临时灶台上的大锅里冒起的白烟,那场面,热闹、喜悦、丰收,我们也乐颠颠地穿梭在大人们忙碌的身影里,不遗余力地往灶里添柴火,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在几个壮汉的武力征服下,变成一大盆白白嫩嫩、垂涎欲滴的猪肉,便欢心畅然。这一大盆猪肉妈妈用盐腌制成腊肉,做成香肠,这是一年中仅有的可供一家七口人的肉制品,一般情况下,一周只能吃一顿肉。
腊月开始,妈妈便忙碌地张罗着年货。先给我们选布料做衣裳,然后腌咸菜,炸果子,炒花生,炒苕干,推汤圆,磨豆腐,做糍粑。爸爸总结一年来一家人的收获,在红纸上写下对仗工整、象征来年美好希望的对联。我们在哥哥的带领下,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热火朝天,卖力地打扬尘、擦窗户。
腊月三十,更是热闹非凡,一大早,全家上下把积蓄在体内辞旧迎新的激情彻底释放出来,按照能力大小,分工协作,有条不紊的拉开大年三十辞旧迎新的胜利大集结。爸爸先用灰面熬成浆糊,贴对联和年画,接着从鸡笼里精挑细选出一只体态魁梧、长相俊美的大公鸡,杀之,烹之。妈妈和哥哥姐姐在厨房里切、烧、炸、煮、炒,忙碌、有序,厨房里氤氲的年味浸透着快乐的味道。等上完最后一道菜,爸爸拿出一大串鞭炮,在屋外的空地上点燃,在噼噼啪啪、震耳欲聋的声响里,我们盼了一年的连夜饭正是开始了。我们的饮料杯和爸爸妈妈江津白酒杯高高举起,痛快地一饮而尽,便幸福的大吃起来。这是一年中吃得最好、最丰盛、最惬意的一顿,这一顿集一年餐桌之大成,这一桌饱含着父母亲一年来辛勤劳作的欢畅和欣慰,饱含着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希翼,饱含着对我们的深情和期待,这一桌吃得我们满嘴流油、酣畅淋漓、心花怒放、心满意足。
除夕之夜,我们最期盼的时刻来了,一家人围坐在黑白电视机旁,我们是无心看电视,盼望的是爸爸把手伸进衣兜里拿出几张崭新的毛票,为我们的年味锦上添花。
除夕夜,我们枕着压岁钱和新衣服幸福地睡去。天刚亮,远远近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我们还在睡梦里,爸爸已将一串鞭炮点响,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新的一年开始了,妈妈则催促我们快起床了,还说,如果初一就赖床,这一年都要睡懒觉,初一早上读读书,这一年就喜欢读书。我们便穿上新衣服,拿起书本装模作样、依依呀呀的念几句。这时,妈妈已经煮好了汤圆。汤圆心也是妈妈用花生、核桃、芝麻、猪油、白糖制作而成的,咬一口,香甜软糯,回味悠长。
当太阳踩着新年的节拍,带着新年的气息,坐在东方的山脊上,院子里已经聚集了十几个小伙伴,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同伴们相互地炫耀着自己的新衣,衣袋里装满水果糖、花生、瓜子、苕干,摇晃着手里的压岁钱,那种甜蜜的幸福感至今萦绕在心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岁的增长,生活的磨砺,年,在我的心里不再凝聚成一件新衣服,不再是那一桌丰盛的菜肴,没有了儿时盼过年、等过年的心境,取而代之的是“唉!又过年了”的感慨。在今天这个富足的时代,把生活过得淡定、从容也需要智慧的当下,年味和七八十年代相比,寡淡了许多。浓浓的年味融化在丰衣足食的生活氛围里,年的主题不再是吃吃喝喝,是带着儿子回到母亲身边,把年味化成温馨的爱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