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
方方《惟妙惟肖的爱情》,《花城》2014年第2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4年第4期转载。
方方向来对中国社会问题捕捉准确,剖析透彻,尤其写世态人性堪称入木三分。这篇小说围绕两代人的故事展开。古板木讷的禾呈大学毕业之后留校做了一名历史老师,一心踏实工作的他因为不会用些“巧办法”,所以职称难以晋升。表姐雪青没有考上大学,但由于性格圆滑变通,善于人际应酬,自己开了公司。又通过钻体制的空子成为富甲一方的企业家。虽然禾呈也很羡慕表姐的生财之道,但是因为自己是有学问的老师,仍然有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自尊和自信。大儿子惟妙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博士毕业后也当上了大学教授,也一直是家里人的骄傲。而小儿子惟肖学业无成,让父母邻里看不起,却在表姐的公司里做上了高管,混得有更好的物质基础的惟肖结了婚。之后大儿子惟妙也结了婚,他的婚姻不是因为爱情,却是为了帮助女方留在城里。然而两个儿媳注重“实惠”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大儿媳遇到搞房地产发家的高中同学后选择离开惟妙。而小儿子因为有了优厚的物质基础搭上了女明星。禾呈看着家里围绕着金钱发生的一幕幕,感慨万千。然而当得知表姐被禾呈工作的学校聘用博导,小儿子惟肖买上知名大学博士文凭时,禾呈再一次震惊了。文章的最后以禾呈的一句诗“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度残春”淡然结尾。小说用朴实真挚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怀有敬意的东西变得一文不值,金钱成为主宰一切的巨手。一些人被高高托起,一些人被紧紧扼住咽喉。时代的这种裂变,像一股洪流强烈的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些人能自由游弋,更多的人已经淹没其中,没有尊严,没有希望。小说写出了当代人的普遍处境,渴望更好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好,还包括精神意义上的好。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创造,或者配得上那种好的生活。我们都是时代中一粒小小尘埃,苦苦挣扎,却又无可奈何。
万方《女人梨香》,《十月》2014年第2期。
小说描述了名叫梨香的女人的一生。故事发生在一个小乡村。梨香父母看重钱财,把梨香嫁给一个富家的瞎眼儿子。梨香誓死不从,逃到了在镇上打工的姑妈那里,遇到了工厂主儿子并与之相恋。在母亲的一再施压下。梨香与恋人并没有走到一起,还是嫁给了瞎子。然而梨香的爱情之火并没有熄灭,学习期间与恋人生活在了一起,并且怀上了他的孩子。当然她也很清楚,她不可能一辈子作他的情人,后来还是选择回到瞎子身边把孩子生下来。战火四起的年代。想平静生活很难。先是瞎子家的财产没有了,与恋人也失去了联系,最后孩子也死了,生活不断打击着这个瘦弱的女人。为了生计,梨香带着瞎子丈夫又嫁了人,养育了三个孩子,好景不长,丈夫又死了。生活的重担落在梨香一个人身上,她独自去城市打工。一次偶然,又遇到了昔日恋人,此时他们已经头发花白,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泊了大半生。小说用倒叙的手法,将曲折的前半部分一点一点嵌入。现实与回忆像两条麻绳,交叠缠绕,最终拧成了梨香的一生。小说叙事上起伏跌宕,人物形象丰富立体。作者并没有简化梨香的一生,天生丽质的梨香生长在一个封建专制家庭,她的性格里带有保守和怯懦,虽然对母亲的逼婚也曾极力反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生活的安排。同时,在她身上还散发着传统女性厚道、朴实、勤劳的光辉。带着瞎子嫁人,无论生活发生怎样变故,始终都不曾把他遗弃。为了生计,自己远赴他乡打工养活一家人:梨香的一生回环曲折,作者写出了欲说还休的生命历程,也写出了属于一个女人的生命质感。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本栏责任编辑:王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