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即生活

2014-05-30 10:48:04王先成
关键词:主体性学习生活

王先成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从国外引进了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学思想的创新意义集中体现在提出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命题上。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学生的主体性只是由学校和教师提倡与构建,学生自己本身没有意识到。因此我们倡导“学习即生活”的学生生活状态,引导学生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真正成为主体,发挥主体性的作用。真正的享受学习,享受生活。

【关键词】 主体性 教育 学习 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04-01

我国教育界20世纪80年代引进主体性教育这一理论,90年代中后期,随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兴起,主体教育思想适逢其时,逐渐大行其道,成为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创新意义集中体现在提出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命题上,力图改变学生的地位与现状,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改进和调整师生关系。可以说它从根本上颠覆了自十八世纪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强调秩序、顺从、师道尊严和传承知识为标志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引领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的潮流。

主体性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表面看起来,这种改革模式与原有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区别,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主体性教育改革大部分还是“以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要求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与环境。

本文着重于探讨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特殊角色,探讨学生主体在改革中的主观感受与认知。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即生活”。

一、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主体性是主体的属性,是人作为主体而显示出来的特征,是人的全部特性即人性的最高部分。李培湘、徐东从哲学的高度把人性和人的本质作为交互使用的概念,并把人的全部特性划分为四个层面,构成一个系统:第一层面是人的自然性;第二层面是人的社会性,人的“特殊人格”的本质正是“人的社会特质”;第三层面是人的精神性,人不仅进行物质生产,而且进行精神生产。人性的精神层面,是人的对象性生产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精神文化积淀的结果,是人的心理特质的表现;最高层面是人的主体性。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主观的自觉的能动性,使人能在现实的实践中“能动的表现自己”。

在教育改革中,我们提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主体性地位的落实还是应该让学生真正地转变他们的思想,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外界赋予他们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学习就是他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他们逐渐享受这个受教育的生活,这个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会真正的得以实现,他们因为“生活”的兴趣与乐趣,喜欢思考,喜欢学习。

二、学习即生活

多年以前,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曾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的口号。时至今日,这个口号更加注重于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师授课内容更贴近生活,要求我们的学校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学习即生活”。

态度决定一切。按照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完全学习”(Complete Learning)是包括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1)和态度(Attitude)等内容的学习。如果缺少其中的某一项内容,则此学习必定是有缺陷的或不完备的。

如果说知识的学习可以使一个人理性地生活,技能的学习可以使一个人现实地生活,那么态度的学习则可以使一个人健康地、快乐地、和谐地生活。孙万福曾将态度归为四个方面:对待人的态度、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思想的态度以及对待不可知“事物”的态度。学习即生活,这个口号正是教给我们一种态度,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的态度。真正的把受教育当成一种生活,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

学习本身即是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它就是人的目的,最高的幸福就是思辨活动。康德认为,教育目的是使人成为“完人”。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本身即为目的。学习的精神享受远远高于它所带来的物质享受。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获得很好的工作,可以赚取丰厚的财富,可以赢得其他人的尊重……这是我们生活中理所当然要考虑到的。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却不只是这些物质上的富足。和动物的学习不同,人类的学习其实是一种精神追求,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它可以上达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下抵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因而人类的学习绝对不能沦落为物质财富的附庸,而必须成为守护理性灵魂的主体。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功能,重视教育。《学会生存》在叙述“教育体系受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压力”时,已经谈到了“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跃进”和“科学发现与大规模地应用这种发现之间的时间间距也正在逐渐缩短”的事实,从而率先明确的提出了“终生学习”这一名词。对于正在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而言,“知识爆炸”的现象更趋明显。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不能把学习看成是一劳永逸的事。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一个文件提出,在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需要包括“学会怎样学习”。该文件的第三部分的标题为“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其中明确提出,学习将成为一个终生的过程;学校再也不是一个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

学习即生活,是贯穿我们终生的生活,所以作为学生,能做的只有学会去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知识生活的过程。

[ 参 考 文 献 ]

[1][苏]列·符·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板社,1980年板.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猜你喜欢
主体性学习生活
漫生活?阅快乐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25:32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26:00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