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惹祸”了家长怎么办

2014-05-30 10:48徐鑫锫
中华家教 2014年6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教养榜样

徐鑫锫

重庆摔婴女孩事件一度引发了社会热议,联想到屡屡发生的类似青少年的恶性事件,家长不禁会问:这些孩子怎么了?怎样教育这样的“惹祸”孩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父母的教养方式找原因。

在心理学领域,众多学者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自尊、认知发展、情绪发展、气质发展、行为发展以及同伴关系有明显相关性。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使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学业问题,并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教养方式欠妥,孩子易“惹祸”

专制:高控制、低情感

这类父母就似君主一样,要求孩子服从自己,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去行事,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期望和情感,一旦孩子犯了错,他们就采取强硬措施,甚至动用暴力。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容易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冷嘲热讽、打骂责罚。然而,孩子尚小,没有还击之力的,只能默默地被迫接受父母转移的情绪,他们感受到了恐惧、愤怒,而这些恐惧、愤怒得不到纾解,慢慢地积攒在心里。当积攒到孩子承受不住时,这些情绪就会喷射出来,不是指向别人就是指向自己。这就出现了稍大的孩子欺负更为幼小的孩子或者小动物的现象,也出现了孩子自伤甚至结束生命的悲剧。

溺爱:低控制,高情感

这种教养方式尤其容易出现在以下几种家庭中:几代单传的大家庭、父母童年曾缺乏爱的家庭、祖父母照料孩子的家庭。在这些家庭中,孩子被视为珍宝,家人们对他们百般宠爱。当孩子犯了错,如拽别人头发、扇别人耳光,家长反而怪罪其他孩子惹自己孩子生气;当孩子考试考得不好,家长反而认为是老师没有好好教……这类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要求。这种不理智的爱容易造成孩子自控能力低,任性冲动,为所欲为。孩子会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别人都要圍着自己打转,稍有不满只会责怪他人。他们对待挫折时会显得很不成熟,意识不到自己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往往会做出让人始料不及的反应。

忽视:无控制,无情感

当然,也会有这样的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发展。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甚至有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性格。对于孩子,这些父母一般雇佣保姆或请祖父母进行照顾,他们只是提供衣食住行需要的开支,而不会对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基本的亲子沟通和爱的表达,当孩子看到其他同伴都有父母陪伴时,孩子将会深深地感受到被忽视被遗忘。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通常较差,到青少年期还很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孩子“惹祸”了,家长这样做

认真倾听,了解事实真相

每个家长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犯了错,家长首先要平复心情,冷静下来后再与孩子交谈,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千万别一阵打骂后才询问情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人在弱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的话,你怎么能指望他长大了去善待这个社会”。冷漠、嘲讽、暴力,只会给孩子带来不被信任不被理解感,他们会更关注于自己的不幸,而较少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对他人的伤害。

有些父母对孩子百般疼爱,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往往过分偏袒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以后往往有恃无恐,认为犯了错也不会怎样,认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所以,父母要学会收起自己不理智的爱,对孩子适当地表达关心爱护,让孩子说出事情的真实情况。

分析原因,进行引导教育

当父母静下心来了解事情原委后,还需要分析孩子的错误行为发生的原因,与孩子进行沟通。儿童养育方面的研究也一致表明,使用说服引导的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儿童的道德成熟。说服引导是一种非惩罚性的教育形式,通过强调某个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向儿童解释某行为不恰当并且应该改变的理由,通常也向儿童提供如何弥补过失的建议。

当孩子拽别人头发时,家长首先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可被接受的,“你拽别人头发是不对的”,其次让儿童对他人产生同情心,可以用“当别人也像你拽他一样拽,你心里会怎么想?你会不会感到疼?你希望别人这样对你吗?”等等问题来引导孩子思考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当孩子关注到别人的痛苦后,再告诉孩子应该如何补救,“好了,你知道自己现在该怎么做了吗,是不是应该和别人说对不起”,最后再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如果你以后不这样做了就更完美了”。

言传身教,注重潜移默化

当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父母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孩子不只是遗传了父母的外表,而且习得了父母的待人处事的方式。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并会效仿父母的善举,观察到同情和慷慨榜样的儿童比没有接触到这类榜样的儿童更倾向于帮助别人。同样,那些观察到攻击榜样的儿童显示出高于平均水平的对抗行为。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一个经典的实验研究曾表明: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行为受到斥责的儿童与只看到攻击行为的儿童相比,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行为受到奖励的儿童与只看到攻击行为的儿童相比,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替代强化,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孩子观察到其他人实施某种行为后的结果来得到学习,这还可用于孩子社会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中。

相比于物质,现在的孩子更需要健康的心理环境。父母应给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给孩子更多正能量以矫正不良行为,让孩子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教养榜样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