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苹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
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课文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文中楚王言行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他目空一切、傲慢无礼。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对待楚王时动作、神态的描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晏子的冷静、机智、灵活和能言善辩。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面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本课准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通过质疑和探疑,引导学生默读全文,研究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晏子?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分角色表演楚王与晏子的三次对话,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应用工具书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本课生难字词。
2.通过运用“三疑导学”模式,引导学生反复揣摩人物语言,体会晏子出使楚国的机智与沉着。
3.通过读课文和对晏子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的情感,唤起对尊严的感悟。
教学重点:
理清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的经过,感受斗智的情景场面。
教学难点:
理清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的经过,感受斗智的情景場面。领会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的情感,唤起对尊严的感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质疑
(1)故事导入。关于晏子的一个故事(略)。
(2)读课题,介绍晏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晏子的故事,生齐读题目:《晏子使楚》!那么晏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出示ppt介绍晏子)
(3)引导解释题目。
①既然晏子原名晏婴,大家又叫他“晏子”,你们谁知道这个“子”字有什么特别含义呢?
②“使”什么意思?“楚”什么意思?将这个题目翻译过来说就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访问楚国。(全班齐读)
过渡:刚才听了晏子的故事,同学们都很佩服晏子的口才与机智,根据文章题目,你们想从课文中了解些什么呢?或者说你们想从文中了解哪些问题?
生甲:为什么要出使楚国?
生乙:去干什么?
生丙:发生了什么事?
生丁:……
2.梳理评价,形成骨干问题
老师没有想到,刚才同学们发现了那样多的疑问,有些问题连老师都没有发现的,真是了不起。下面老师也将自己想搞清楚的问题展示出来,请同学们看看自己想的问题有没有和老师的问题相同的。
(出示ppt)梳理的问题
(1)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开始是怎么想的?
(2)接待完晏子之后,楚王对晏子又是什么态度?
(3)发生了什么事?
3.引导探疑,鼓励尝试解答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探讨这两个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ppt出示学习指南一)
学习指南一: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并用“===”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①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开始是怎么想的?
②接待完晏子之后,楚王对晏子又是什么态度?
(2)生默读后交流反馈。
起因(1、2): 侮辱
结果(6): 尊重
经过(3、4、5): 斗智
4.仔细读文,引导合作探疑
(1)过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已经清楚了,那么晏子和楚王斗智的详细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ppt出示学习指南二)
(2)生学习第一次斗智。
学习指南二:
仔细默读3—5自然段,想一想斗智的经过
①用“—”划出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用“﹏﹏”划出晏子的反驳,用“....”点出结果。
②读一读划出的相关句子,想一想斗智的情景。
③找出划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概括晏子和楚王斗智的经过。
(3)师引导分析晏子和楚王的第一次斗智。(出示ppt)
(4)学生学习后两次的交锋。交流反馈:
5.拓展迁移,小结学习情况
分角色扮演,初步体会晏子语言的机智
(1)观看视频
(提示:想象人物说话的语气,动作)(出示ppt)(2)生朗读表演展示
课堂小结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晏子在强大的楚国,面对霸气楚王的存心侮辱,晏子是那样从容机智,在接下来的两个回合中晏子又是怎样反击的呢?在这三次交锋中又体现了晏子语言怎样的机智呢?他究竟是怎样维护国家尊严的呢?下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