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兰英
“挑夫”路风雨无阻,从未间断。13000多个日日夜夜,周宏军从青丝挑到白发,一根扁担早已磨得溜光发亮。他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了沉甸甸的知识,也挑起了苗山孩子的希望。
一人撑起一所学校
周宏军所在的达佑教学点,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达佑屯,地处九万大山腹地,云贵高原边缘。达佑屯是汪洞乡最偏僻的一个屯,也是全乡唯一没通公路和电的村屯,到这个教学点,需要从融水县城乘坐4个多小时的班车到达同练乡,再步行30多公里的山路。每个月,身穿洗得发白的的确良上衣,脚穿解放鞋,头戴草帽,59岁的周宏军都要挑着五六十斤重的学习、生活用品,沿着这条陡峭的山路艰难地前行,中途还要穿越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险峻处,走错一步就是万丈悬崖,不小心还会有毒蛇伏击侵袭。周宏军这样描述自己当“挑夫”的日子:“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饿了顶着,渴了喝几口山泉水。
周宏军来之前,达佑屯没有一所学校,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都在山上放牛。1973年,村干部找到初中毕业的周宏军说:“你来村里给娃崽上课吧!”“行!”周宏军的回答斬钉截铁。就这样,1973年,16岁的周宏军初中毕业,成了达佑教学点第一位代课教师,月工资只有9块钱。从此,他一人撑起了这所学校。
如果仅是为了这点工资,周宏军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一直坚持下来的,是苗山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周宏军说,自己常常觉得这辈子就是为了山里的孩子才来到世上的。从小,山里孩子只知道教师这一个职业,每个孩子的梦想都是当教师。而在孩子们眼里,周宏军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唯一希望。“孩子们升初中高中,或是在乡里做生意,会算钱了,他们的高兴劲儿就像过年,因为他们从我这儿学到了知识。这时,我就感觉特别幸福,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这,就是周宏军感受到的大山教师的价值。
一肩挑起三种身份
38年来,周宏军一肩挑起三种身份:教师、建筑工、挑山工。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学生的各种物品,他去挑……当孩子们像鸟儿一样飞出大山,他的心情就像阳光般灿烂。校舍越来越破旧,缺门少窗,四面透风,教室里长短不一的桌椅板凳常常被露水、雨水、雪水打湿,几十个衣服单薄的孩子在寒风中哆嗦……
“不能因为校舍问题让孩子又回到山上放牛啊!”周宏军说。1986年夏,周宏军卖了家里的猪,带着村民、一名代课教师和一群孩子边上课边建校。学校选址在半山腰上,运材料格外困难,村民投工献料后都忙农活去了,搬运就落在周宏军肩上。上山撬石头,下田挖泥土,做木工、挑沙子、平地基……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有近一半是周宏军用肩膀挑回来的。学校建成了,但教室还没有安装门窗,屋顶没有盖瓦片,桌椅板凳、操场一样都没有。每天放学后,周宏军就操起斧头、锯子做木工,扛起锄头刮草地,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甚至到天黑。每天天刚亮,他就起床,先去挑1个多小时的石头、泥土才去上课。就这样,学校的墙壁、地板,是他用木材一块一块拼装的;凳子、桌子、黑板,是他亲手打制的,木材不够了,就拿自家的顶上。3年后,一座两层4个教室的木房教学楼在苗山深处建起来了,孩子们又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了。
由于常年在山里赶路挑东西,周宏军常常吃不上几口热饭,路边的露水时常打湿双脚,他因此患上了风湿病。2009年,柳州市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实施免费午餐,周宏军的肩膀更加不能闲了。除了平时挑学习和生活用品,每个周末他还要到20公里外的同练乡挑免费午餐的原材料。一个周末,周宏军早早起床,扒了几口冷饭,就赶去挑学生的免费午餐。早上天气还暖和,他很快就顺利赶到同练乡。然而,下午突然变冷,他风湿病发作,脚疼得无法行走。硬着头皮,他挑上担子艰难前行,走不动,揉一揉,反反复复,几经折腾,去时3个小时的路,回来却走了6个多小时。
说起挑东西的日子,周宏军摸摸肩膀,腼腆地笑笑:“肩膀都挑起‘皮了,不痛了,老肩挺耐挑,但不像个教书人,倒像个农夫。
一节课也不能少
多年来,由于环境恶劣,达佑教学点的教师走了一个又一个,前后7名教师,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久留下来,只有周宏军始终坚持着。周宏军要走,不是没有机会。2006年,教育部门计划撤销达佑教学点,调他到乡里,但他主动请求留下。“娃崽去最近的同练乡小学都有20多公里,路途遥远,不安全。”家长符升根的顾虑,正是周宏军的担忧。“我决不能耽搁娃儿们的前程!”周宏军说,“我是本地人,要是我也走了,谁还来啊?”
现在,达佑教学点只有5名学生,分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再少,也要按规定开课。周宏军第一节上二年级的课,四年级学生自习;第二节上四年级的课,二年级学生就自习……如此复试教学,忙得不亦乐乎。但在他心里,教学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他说:“孩子的教育,一天也不能少。”汪洞乡中心小学教学辅导员覃启祥说:“这么多年,周老师毫无怨言地坚守岗位,家长们人人竖起大拇指。乡里每次开会,不管多远,他都一次不落。”一天,周宏军腰疼犯了,无法直立走路。学生来到他家,问:“今天还上课不?”他说:“你们先去自习吧。”一转身,他又拄着拐杖一瘸一拐上课去了。
学生上学要经过4座河面宽30米左右的独木桥,桥下是波涛汹涌的河流,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河。每年夏季山里都会涨水,每逢刮风下雨,周宏军都要到桥头,把孩子一个个背过桥。隔三差五,他都会去检查木桥牢不牢固,常常在桥上加钉子、换木板,为了学生的安全,周宏军慎之又慎。虽在全乡最边远最艰苦的学校任教,但周宏军却是全乡教师学习的榜样。他4次获得县级教学奖励,2009年被柳州市评为优秀乡村教师。
一生守护大山孩子
清贫,是周宏军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在他的家里,一件像样的家具、电器都没有,住的还是父亲20多年前盖的木瓦房。尽管生活拮据,但他从不吝惜资助别人,先后领养了4名孤儿,助养了1名残疾儿童,其中一个孤儿已经上大学——而他自己,却没有一个孩子。
学生交不起杂费,周宏军就用自己的工资垫上,帮学生买作业本、草稿纸、字典等。遇到学生生病,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一次,个子高大的学生符涛右腿红肿,无法行走。周宏军每天背他上学、上厕所……20天后,符涛的父亲从外地赶回接他去医院,符涛怎么也不肯上担架,说不想离开周老师的“背”。
周宏军说:“再苦再累都不要紧,只是山里条件太差,苦了孩子们!”如今的达佑教学点,只有半个篮球场,一根歪栏杆,球筐歪歪地斜挂在栏杆上。琅琅读书声,越过崇山峻岭,在大山间回荡。
让周宏军感到欣慰的是,他所教科目的质量与乡校一样好,有4名学生直接考上县重点中学,人口不到200的达佑屯,已先后走出5名大学生。周宏军的事迹传开后,先后有来自北京、广州、武汉的志愿者来达佑屯授课。这些,让周宏军更加执著了自己的教育梦。望着自己付诸一生心血的学校,周宏军思绪万千。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退休前学校有一面五星红旗,为孩子们真正升一次像样的国旗,唱一次有音乐伴奏的国歌,做一次有音乐引领的广播体操……
“岁月不饶人,50多岁的我有点力不从心。有时累得直不起腰,有时累得吃不下饭。”尽管如此,周宏军却不言放弃,他说:“我这个‘扁担教师要继续为山村的孩子们再走下去!”(据中国教育新闻网、新华网整理)
(责任编校: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