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林彬
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必须要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客观的认知规律。除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掌握技能外,培养他们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任。
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注重表面形式的改革,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忽略了学生的成长和认知规律,盲目地模仿一些“典型模式”,使得原本就举步维艰的新课程改革陷入了更深的泥淖之中。如有些学校机械地限制了教师的讲授时间,严格地规定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以及学生发言、展示的人数等一些与教学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驰的做法。从表面看来,这样的课堂是热热闹闹的,是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的。但这样的课堂,已经没有了學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已经剥夺了学生独立判断的权利。
以阅读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逐层深入的对话,教师时常会采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独立思考;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赏读课文,拓展延伸”这种动态的阅读流程来引导学生。如果在没有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盲目地追求“典型模式”的前提下,很多教师会将这个流程的前两步忽略。在简单的导入和点拨之后,就立即进入热闹的合作探究。此时的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当然也就没有自己的判断,基础稍薄弱的学生甚至连文本的基本信息都还未把握。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如何探究,探究什么。
探究的内容当然就只能是在前两步被忽略的流程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即文本的基本信息和针对文本所作出的简单的是非判断。有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时,用了2/3的时间来进行合作探究:①木兰原来的身份是什么?诗歌开始时她在干什么?②在木兰叹息之后她作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思想性格?③木兰胜利归来后得到了什么赏赐?诗人在这部分内容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这样的问题,根本不用合作探究,而应让学生自己针对文本进行独立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
毫无疑问,针对文本的基本信息和文本中的简单的是非判断进行合作探究是无益的。不仅无益,而且它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和人格产生很大的危害。长此以往,学生会对独立思考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面对一个基本信息的提取或简单的是非判断时,他可能会丧失思考的勇气,变得优柔寡断,内心强烈地期待着与他人讨论交流,同时也强烈地期待着得到他人的肯定。于此,可以大胆地作如下设想:当一位失去独立思考勇气的学生在进入考场应试时,考前广播里传出 “考生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答卷”的声音将会对他产生多么消极的负面影响。
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要让改革取得进一步的实质性进展,就必须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同时,拒绝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课堂模式。毕竟,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培养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生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