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做实事,使人佩服;说实话,使人相信;同样,文章真实,才使人爱看。可究竟什么是真实性的文章呢?对此,需要作具体分析。
一、典型化的真实
纪实(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都要真有其人,真有其事,真有其物。這就是说,写文章不要弄虚作假,“不虚美,不隐恶”。既要写真实,又要通过艺术写出它的“典型性”。像鲁迅先生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现在你去鲁迅的家乡——浙江绍兴,还可以看到它们的旧址。文中描绘的景物,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黄蜂、叫天子、何首乌等都是实有的,反映了作者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再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春》,使人百读不厌,其原因也就是真实。作者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赞美春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既写出了生活本来的样子,又揭示了生活内在的真实。胡适的《我的母亲》、魏巍的《我的老师》等,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所以读来都感人至深。
值得提出的是,这种典型化的文章还要做到言简意赅,使人一看就明白。那种拖泥带水的文字,不仅使人费解而且影响文章的真实性。
二、虚构式的真实
纪实性的文章写的是真人真事,至于寓言、童话、神话故事、小说、戏剧等文学类的文章,不管是长篇的,还是短篇的,写的都不是真人真事,而是作者有意虚构的。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社会生活里确有类似这些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或影射的现象,读了之后同样受启发。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桃花源是虚构的。文章以渔人进入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但写山青水秀、风俗人情时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文章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像这样的文学作品虽是作者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经过艺术加工虚构出来的,谁又能说它不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只不过这种真实属于虚构式的真实罢了。在我国文学史上,这种虚构式的真实性的文章是很多的,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加以说明。
三、漏斗式的“真实”
有人主张,写真实的文章,应是漏斗式的,倒进多少,就流出多少,纯客观地写生活的实在,即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就写什么,一句一句地记录下来。仅限于此。这种写法不对生活现象作审美评价,不对生活的原始矿藏加以开掘、选择、概括和典型化,也就难以触及生活的本质。
从发展的观点看,生活中健康的东西正在不断地成长着,但落后的、肮脏的、平庸的东西在一定范围,在某一局部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手提“录像机”,见到什么,就录什么,就可能出现陈列丑恶,渲染猥亵、色欲、斗殴,描写血淋淋、凄惨惨的场面等。
这样的“写真实”,群众是不满意的。当然,这不是说,文章中不要暴露生活中的丑恶,不可写生活中的阴暗面,而是在于怎样写,即不应展览式地搬出生活中一桩桩丑恶现象,一件件骇人听闻的残暴行为。而是要使这种生活现象进入到更复杂更有社会意义的生活境界里面去,揭示出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隐私式的真实
当朋友、知己把自己的“隐私”向你倾诉的时候,无疑这是他对你的信任,是他(她)求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或是求得一种心情上的安慰。许多真实动人的故事,往往来自友人痛苦的经历,属于友人不愿向世人公开的隐私。即使是友人开心乐怀、踌躇满志的往事,不经友人同意,哪怕你写的也是事实,哪怕你的构思井井有条,哪怕你描写的细节栩栩如生,你都将有意无意地伤害自己的朋友。对此,著名作家张抗抗感触很深,她曾经写了一位自己好朋友在欧洲的事,但由于事先没有跟朋友说明,当朋友读了这篇小说以后,张抗抗遭到了朋友的指责。朋友的指责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张抗抗了侵犯了朋友的隐私权。可见,写纪实的文字,万万不可“侵犯”个人“隐私”(虽然有时是无意的,甚至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至此,通过对文章真实性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提倡写现实主义真实性的纪实文章,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应更多写些;对虚构式的真实(寓言、小说等)的文章尝试一下也可;反对写“漏斗式”的“真实”文章;至于“隐私”式真实文章,若是把握不定(未经他人同意),不如放弃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