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中耕地使用的环境道德问题

2014-05-30 12:58王吉红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保护耕地

王吉红

摘要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天然载体,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的耕地使用现状令人担忧,该研究从道德的角度来审视农业生产中耕地使用的道德问题,分析了导致耕地退化、面积减少以及生态恶化的道德失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环境道德观念、注重环境道德的宣传教育以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缓解耕地使用危机的道德实践途径。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倡导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为核心的各种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多种食物的需要。

关键词耕地;保护;环境道德

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6-01820-03

AbstractThe cultivated land is a kind of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s a natural vehicle for food production.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is a basic guarante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Current status of Chinas cultivated land is worrying. From the eth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land degradation, area reduction and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of the immoral behavior. Based on these, it proposed setting up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 ethics, paying attention to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alleviate the crisi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 moral practice. It is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as the core of a variety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resources,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demands of human for diversified foods.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ethics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同非再生性的矿产资源一样,土壤是需要漫长岁月才能形成的自然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用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对至关重要。然而,日益严重的耕地退化、土壤流失、生态恶化问题为我们保护耕地敲响了警钟,同时也让我们注意到耕地使用中存在的许多环境不道德问题[1]。笔者从危险的耕地使用现状出发,分析了耕地危机的原因——耕地使用中的道德失范,并提出了防止耕地生态失衡的道德实践途径。

1危险的耕地使用现状

1.1耕地退化

农业生产中,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人们往往采取对土地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我国本来就稀少的耕地出现退化,可用地资源减少。主要表现为:第一,耕地侵蚀(水土流失)。由洪水(水力)和机械重力及人为滥垦、滥伐、滥牧等原因所致。第二,耕地沙漠化。表现为耕地变为沙地,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流失,导致土壤肥力粗化,肥力下降,形成大批“生态难民”。第三,耕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引起的。第四,耕地次生潜育化。主要是对耕地的灌溉不当,排灌不分,渠系不配套,串灌、漫灌、深水久灌造成,导致土壤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不利于作物生长。第五,耕地污染。主要是由工业“三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和生物污染(种子、产品污染)所造成。耕地退化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剧了我国本就紧张的人地矛盾。

1.2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面积的减少一方面是因为耕地退化,使得可用耕地减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农用耕地被侵占为非农用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路径使得城市功能无法合理配置的同时农村耕地被大量占用。另外,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开发商、农民3方协调,巧立名目,占地、圈地,以及不合理的建设规划使得可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其次,村庄的占地也在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纷纷修建住房,这种风气有增不减,导致村庄周围的耕地大量被蚕食[2]。再次是民间煤矿业失控,在我国矿藏丰富的地区,大量的耕地被盲目取土,不仅造成耕地减少还污染了土壤。最后是自留地上建坟。由于火葬观念还不能被大部分农村居民接受,选择土葬的形式仍然存在,挤占不少耕地,“死人与活人争地”。

1.3耕地生态恶化

我国农村耕地生态恶化的情况非常严重。由于各种道路建设,人为地将耕地空间进行了重组,人为地切断了山川河流的水路廊道,使得生物的生存、栖息空间遭到破坏,致使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另外,为了追求有效耕地面积的增加及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侧重于大面积平整土地、硬化溝渠和田间道路,目的是使土地整齐划一,便于机械化作业,但缺点是过于单一化,比较多地考虑了田块合并和田面平整,却严重忽视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原有生物的生存环境的维持和保护,会对生物的生境带来一定的扰动,进而可能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3]。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就是等同于保护了农田周边稳定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利用,或者说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实际上也是对耕地生产能力储备的一种方式。而在实践中,一味地采用机械化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建设各种混凝土硬化的沟渠设施、田间道路,以及大规模地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都可能会使原有生物的栖息地、繁殖地减少,使农田生态结构与环境结构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简化,必然会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

2耕地危机的原因——耕地使用中的道德失范

从环境道德的角度,来审视农业生产中耕地的使用,可以发现许多导致耕地危机的道德失范根源。

2.1对耕地价值的错误认识

人们对耕地的道德态度,取决于对耕地的价值的认识。“我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以及高度的认识它的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大地的道德關系。”缺乏对耕地价值的认识,就谈不上对耕地的尊重和保护。

2.1.1

土地资源意识薄弱,不懂得珍惜耕地。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稀缺,可用的耕地尤为珍贵。但是在农业生产中,村民的土地资源意识薄弱,存在人为浪费耕地的现象。在一块土地上进行掠夺式开垦后就将其废弃,接着再开垦其他土地,致使土地退化,面积减少。另外,很多农民致富后,首先考虑的不是投入再生产而是再建房,而且农民总是选择最好的区位建房,希望宅基地越大越好,相互攀比。还有一些农民在公路两侧、城乡结合部等地方违规搭建简易房从事“三产”,对耕地乱占乱用,不批就用,到期不归还耕地,蚕食了大量耕地。

2.1.2

化肥、农药过度使用,不懂得保护耕地。为了维持农业生产的高产和持续性,最通常的做法是施肥,通过施肥来抵消重复收获对系统生产力造成的影响。由于化肥的出现,传统的主要通过有机肥料来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开始由化肥来取代。人们只看到化肥增产的一面,一味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忽视有机肥和绿肥的使用,结果造成土壤板结;施入的化肥常常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被作物吸收,而随水土流失到河流和湖泊中,造成污染。农药的使用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具有正、负两极效应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农药的滥用,以及剧毒性农药的使用给土壤造成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由于农药中含有的部分化学物质不易被分解,随着农药的喷洒,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就会渗透到土壤中,经过长期的积累,导致土壤成分结构发生改变,不仅影响土壤的土质,还对一些土壤生物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影响,破坏土壤内部的生态平衡系统[4]。

2.2缺乏耕地使用行为规范

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存在就是供人类利用的,认为物质是无限的,人类可以无止尽地开发利用自然界。然而,新的环境道德强调生态中心主义,人类要对自然负责,将人类的伦理道德思想运用到人与自然的相处中。人类最根本的目的不是消费和生产,而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在耕地利用中,存在着严重的行为规范缺失的情况,违规违法问题相当严峻。某些政府部门在征地用地过程中存在着以地谋私的现象。我国实行的是土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土地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非法形式转让土地,但一些地方和个人利用目前在我国兴起的投资热,把土地作为谋取私利的资本,任意出让[5]。此外采矿、开矿对耕地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开发矿产排出的各种废弃土石、尾矿还要占用大量土地。烧制砖瓦取土用地,每年至少要用掉数千公顷的土地。不合理的灌溉和耕作引起的土地次生盐渍化,使得耕地易溶盐含量高,作物生长不良,产量过低,没有经过必要的治理,盐分就会越积越多,导致作物无法生长,不得不弃耕。

2.3只看重经济效益,对耕地掠夺式经营

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把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作为唯一目的,只考虑眼前的最大利益,而不考虑土地的未来。因此,不考虑土壤的休耕和轮作,为了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不惜牺牲长期的土壤质量,大量增加消耗地力较大的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而养地作物、绿肥作物的种植面积却不断减少,结果导致了土地的贫瘠化。由于耕地不足,人们不顾一切的扩大耕地面积,在荒山、草原等生态脆弱的不适宜耕种的地区进行无节制的垦耕,结果一次风暴或大雨就使表土流失,既造成经济损失又破坏了生态环境。与荒漠相连的半干旱草原,由于不适宜种植作物,可以用来放牧,为了保持牧场的生产力,牧草的生长量必须大于牲畜的消耗量。但人们在实践中,却常常采取不负责任的利己主义态度,过度放牧而使众多草地沦为荒漠[6]。

3防止耕地生态失衡的道德实践途径

为了缓解我国的耕地使用危机,就必须在道德实践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作出规范。

3.1树立尊重耕地的环境道德观念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源,农以地为本”,耕地是土地的精华,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基本用途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耕地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之一,虽然耕地的自然生产力长期来说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耕地对人口却有限定的承载力。耕地一旦退化,它的生产力便迅速消失。而一旦被非耕地生产所占用,其生产力便近乎永远消失。更甚的是,耕地是无弹性的,目前还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即使无限提高土地的价格,也不能增加土地的供给。“寸土必争”之所以成为千古之争,就是这个道理[7]。为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也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每一代人都应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道德责任。

3.2加强耕地的环境道德宣传教育

良好的环境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学习、培养的结果。实现教育的目标,要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法把耕地利用的道德理论通过教育深入人心。

3.2.1

重视家庭和学校的耕地利用道德教育。首先应从小培养受教育者的土地资源意识和土地道德情操。家庭是受教育者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在一个人的成长生涯中,家庭教育影响至关重要。它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这就要求父母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道德意识,以便使家庭成员认识到爱护土地、善待土地、养护土地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全面的教育、终身的教育,学校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就向学生灌输环境道德理论的知识,把该项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在课程设置中,也要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当中,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去落实环境道德理论。

3.2.2

改变“经济人”思维模式,向“生态人”转变。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宣传教育,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灌输到每个公民的头脑中,改变人们的“经济人”思维模式,向有利于耕地保护的“生态人”思维模式转变。所谓“经济人”,就是指具有完全理性,以自己为中心,为了个人的利益,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寻和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人们长期以来的发展便是遵循了“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要进行土地的保护,就不必放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8]。

培养保护耕地的“生态人”思维,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与宣传。一是要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态道德情操。当代社会人们对高水平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在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界的发展,生态的和谐。耕地环境道德的宣传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将人们的审美情趣引导到为人类社会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方面来,养成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高尚情操。二是要确立“善待生命、关爱生命”的良知。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都要建立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的道德情感,保护好我们身边的任何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存权利。三是在实践中养成“生态人”的道德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生态道德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选择能力、实践能力、承载能力以及对错误行为的抑制能力等,真正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3.3完善法律法规,贯彻合理用地的道德意识

3.3.1

制定关于耕地价值的法律补偿。

土地的生态效益、土地生物的生存权益以及重要的土地生态因子,都应该成为其重要内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有效推动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普遍是重“收获”轻“生态”,倒置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所以要在法律上做好土地的生态规划以及明确规定土地利用的生态补偿的相关措施[9]。

3.3.2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节约每一寸土地尤其是耕地,落实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对建设用地、农用地的生态过程、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强度进行控制,协调人与地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占用土地,包括占用一部分耕地,耕地又极为缺乏,在实际运用中要追求土地利用的帕累托最优,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3.3.3

依法用地。我国现行的土地法没有突出公民的主体地位,而是将政府部门的利益凌驾于整个土地法的法律关系之上。比如政府在对农业耕地的征收过程中,大多是低价征地,高价出售,从中获利,这严重违背了法律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平等性。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对耕地未批先用、少批多用、非法转让、随意改变耕地用途等违法行为,所以应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只有坚决杜绝了违法用地的行为,才能保护好耕地资源,用法律来保障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管理。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确保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载体,对人类的生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现有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仅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来要求人们对行为的控制已经不够,必须树立耕地使用的道德意识,做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地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解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 王国聘.生存的智慧[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7] 吳次芳,叶艳妹.土地利用中的伦理学问题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2):7-12.

[8] 陈利根,郭立芳.可持续土地利用伦理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2):174-176.

[9] 欧名豪,刘芳,宗臻铃.试论土地伦理利用的基本原则[J].中国土地科学,2000(5):27-30.

猜你喜欢
保护耕地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耕地时节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
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