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主要农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2014-05-30 08:10杨艳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种植密度农艺性状玉米

杨艳等

摘要[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以玉米品种顺单6号、遵玉3号和安单3号为材料,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75000、64500、56250、49995株/hm2(CK)。[结果]在同一种植密度下,顺单6号、遵玉3号、安单3号间的产量差异显著,顺单6号、遵玉3号的产量与安单3号差异极显著;不同种植密度间玉米产量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与品种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玉米品种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在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中,株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百粒重、穗位高、穗长、秃尖与产量呈负相关,只是相关性的显著性各有差异。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结论]在玉米栽培中,要充分利用对产量有利的影响因子,通过栽培措施调节各因子进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6-01647-03

Abstract[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owing density on maize yield,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Method] The tested maize cultivars were Shundan No. 6, Zunyu No. 3 and Andan No. 3. Four sowing density were 75000, 64500, 56250, 49995 plants/hm2, and taking 49995 plants/hm2 as control. [Method] In the same sowing density, the difference among cultivars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and the yield of Shuandan No. 6 and Zunyu No. 3 had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Zunyu No.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sowing densities, and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on of sowing density and cultivars on yield reached very significant level; showing maize cultivar had some effect on yield, and different sowing density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maize yield of different cultivars, and its yield varied with sowing density changing. The co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in maize yield components factors, there were positive corelation between plant height, ear diameter, row number per ear, kernel number per row, total kernel number per ear with yield, and negative corelation between 100grain weight, ear height, ear length, barren tip length with yield, while the significant level of corelation was difference. The path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yield components were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action. [Conclusion] During maize cultivation, all favorable impact factors should be used fully and reaches the goal of yield increasing by cultivation measures to adjust every factors.

Key wordsMaize; Sowing density; Yield; Agricultural traits

在玉米高產栽培中,种植密度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1]。玉米群体子粒产量的变化取决于遗传性、环境条件和种植密度三者的相互作用[2]。大田玉米产量的形成是穗数、穗粒数、粒重共同作用的结果,增加产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增加穗数(即种植密度),但种植密度的增加必然引起群体小气候条件的恶化,使穗粒数、粒重下降,所以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群体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增加种植密度可能导致产量降低。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使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解决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者之间的矛盾,提高产量[3]。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种植密度对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双穗率、空秆率、穗长、行粒数、秃尖、穗行数、穗粗都有一定的影响[1]。为此,笔者通过对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及产量等性状的研究,探讨不同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确定不同品种在一定生态和自然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作到良种良法相配套。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年3~10月在关岭县上关镇场坝村杨伦海家责任地上进行,面积017 hm2。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因子为玉米品种和播种密度。

供试玉米杂交种分别为顺单6号、遵玉3号、安单3号,分别用A1、A2、A3表示;种植密度分别为75 000、64 500、56 250、49 995株/hm2,分别用B1、B2、B3、B4表示。

共12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采取宽窄行种植,小区为8行区,小区面积225 m2,长50 m、宽4.5 m,四周设保护行。

1.2栽培技术措施

播种前用微耕机将地块翻犁、耙平,清除杂草。施1 800 kg/hm2有机肥、750 kg/hm2复合肥(N26-P10-K14)、150 kg/hm2氯化钾作底肥。5月11日播种。5月31日第1次追肥,施尿素30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并结合第1次中耕除草。6月20日第2次追肥,施尿素300 kg/hm2,并结合第2次中耕除草。

穗位高和穗行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

株高和穗行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位高和穗粗呈显著负相

关,与产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因此,在生产上,要综合考虑分析玉米的各项产量构成因子,如何增加穗总粒数和减少秃尖个体是增加产量的关键。在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中,株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關,百粒重、穗位高、穗长、秃尖与产量呈负相关,只是相关性的显著性各有差异而已。

由于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众多,且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甚至存在高度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因而为了找到对产量影响贡献最大的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最

2.2通径分析。由表9可知,各因子的直接通径系数都是负数,表明都是从反面来影响产量。其中影响因子X8(秃尖)的通径系数最大,表明其直接影响产量的贡献最大,其余3个因子对产量直接影响的贡献较小。此外,各因子还通过影响其他因子来间接影响产量,其中X2(穗位高)主要通过X9(百粒重)来间接影响产量,X4(穗长)主要通过X8(秃尖)来间接影响产量,X9(百粒重)主要通过X2(穗位高)来间接影响产量。由此可见,产量构成因子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栽培中,要充分利用对产量有利的影响因子,通过栽培措施调节各因子进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论与讨论

玉米高产主要是通过新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两方面获得,无论是新品种选育还是栽培,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4]。

(1)随着种植密度的不同,同一玉米品种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高或减小的趋势。

(2)玉米产量性状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5];在同一栽培水平下,供试品种间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种植密度与品种互作对产量的影响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说明玉米品种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影响是不同的;供试品种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各品种表现不尽相同。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产量最高,半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产量居中,平展型玉米杂交种产量最低。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虽然果穗较小,穗粒数少,但由于株型紧凑,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总粒数,进而产量增加,因此产量高。半紧凑型

玉米杂交种由于果穗较大,穗粒数较多,种植密度大时粒数多,所以产量较高。平展型玉米杂交种虽然

果穗大,穗粒数多,但由于株型松散,种植密度较小而单位面积穗数较少,所以产量较低。

(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要综合考虑分析玉米的各项产量构成因子,如何增加穗总粒数和减少秃尖个体是增加产量的关键。在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中,株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百粒重、穗位高、穗长、秃尖与产量呈负相关,只是相关性的显著性各有差异而已。

(4)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栽培中要充分利用对产量有利的影响因子,通过栽培措施调节各因子进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国虎,李新,王承莲,等.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57-60,64.

[2] 李明,李文雄,冯春艳,等.玉米品种不同密度下的质量效应[J].玉米科学,2005,13(2):99-101.

[3] 侯旭,冯勇.玉米种植密度若干问题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2(6):22-23.

[4]王铁固,赵新亮,马娟,等.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23):16-18.

[5]李宁,崔志席,李建明,等.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农艺、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16(5):98-102.

猜你喜欢
种植密度农艺性状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从农艺性状及化学成分测定分析远志药材商品品规和良种选育的合理性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