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空间特征及传承研究

2014-05-30 12:20褚兴彪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审美古镇

褚兴彪

摘要以和順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聚落构架、建筑理念的民族设计特色,根据调查其传承现状,探讨发展策略,发现古镇对文化传承出现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表现为古镇边界、公共建筑具有良好的传承性,而新开发民居则有建筑特色消失倾向。认为古镇建筑装饰符号具有较好的民族艺术传承性,而具有民族艺术的包容性正是和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古镇;审美;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6-01757-02

AbstractTaking Heshun Tow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in settlement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concept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discuss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ncient cultural heritage appeared the positive effect and negative effect, including the ancient town boundary and public buildings have good inheritance, and the newly developed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tend to disappear.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national art inclusive is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Heshun ancient town.

Key wordsAncient town;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Cultural heritage

腾冲县位于云南省城西南部,处于98°10′~99°74′E,24°32′~25°39′N区域内,海拔在1 580~2 190 m,东部有高黎贡山与怒江、南部有龙陵、西部是盈江、北部有泸水,是“中国南部丝绸之路”的咽喉所在地。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城西南4 km处,古镇的“古”体现在走马串角楼、建筑民俗装饰、公共建筑及聚落总体布局模式。2005年和顺古镇以最高票荣获“中国魅力名镇”之首[1]。

研究解析和顺古镇“古”的特色可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新思想。笔者沿乡村入口—边界—巷道—单体建筑—建筑装饰思路展开,分析古镇传承策略1和顺古镇聚落景观解析

1.1聚落选址

和顺镇四面火山环抱,中间为坝子,与腾冲县城坝子相连,称腾和盆地,由火山喷发阻塞河水而成的堰塞湖呈马蹄形。和顺古镇位于和顺镇的北面,南面是黑龙山,村落选址在黑龙山北部凸起的山脊上,沿山中段延续到山脚,至三合河为界,与河流平行的是一条环形巷道,由黑龙山与三合河围和而成的聚落空间,从平面图上看就如拉满的弓[2]。

和顺村落东部为沼泽地,本地人称之为“陷河”;西部与南部的平坦地块为农田,有大盈河从中穿过。从地势上看,古镇在地势高处选址,避免水流侵袭,利于排水;从村落界定来看,由黑龙山、陷河、三合河围成的界面,形成独立空间,具有完整性与安全性;从生态上看,黑龙山北麓有千手观音古树群,东面陷河作为湿地,有明显的生物多样性特征,生态良好。和顺古镇聚落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使生态、人居、经济3个要素能较好地协调,说明选址的适宜性。

从选址来看,符合中国传统阴阳五行的建造思想,即以水代表“财”,是中国传统“水口”文化的选址意识,而抱阴负阳是理想的人居环境。

1.2聚落建筑分布

山地型聚落的用地特征是地少人多,地形落差大,难以找到开敞的平地,建筑分布紧密。和顺古镇的特点是房随路转,在路网之间依据地块形状、面积、地势差设计房屋。聚落建筑从东到西,环山而建,依山势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千米,集古刹、祠堂、民居于一体,建筑层次分明,间有古树映衬,较好地解决了山地形乡村在信息流、物质流、生态流、美感度关系上的均衡。村落路网呈鱼骨型,聚落建筑整体布局为“东西两小块、南边一大块”,在不规则的路网之间,顺势而为,按照不同空间将宅院设计成“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筑样式。东西走向的干道有两条,一条是与三合河平行的环村干道,一条是村内的生活干道;南北走向的主巷有李家巷、大石巷、尹家巷。东西、南北主要巷道互联,南北巷道在北面都接环村道,东西与南北向横街贯通形成十字路集市中心广场。从平面图上看,主要交叉干道形成侧立的“业”字形,环村干道与“业”字形相连,在整体上形成扇形,具有良好的通达度,然后通过巷道由更小一级的街巷进入每户人家。

中国传统乡村聚落是在确立边界后内部组织秩序自由变化,从而形成阡陌相通的格局,明清时代的村落布局基本以此为架构理念。

2边界与巷道

2.1古镇边界

和顺古镇边界清晰,建筑聚落集中在黑龙山与环村干道之间,从环村干道至三合河之间是居民休闲区域,三合河上有两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石拱桥,形如彩虹,故名“双虹桥”,是古镇的主入口。在三合河与大盈河附近为农田与菜地边界。从村落向黑龙山高处延伸部分为村落的模糊边界,模糊边界充分体现了和顺人对于自然生态承载力的考虑,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考量中寻找平衡点。居住单元与村落公共空间的边界也沿环路或巷道展开,清晰的边界易于交通与管理。

“双虹桥”的构建体现了对居住风水的人为改造,即水口之水用桥梁、树木、庙宇等景观元素遮掩,寓意聚财。

2.2巷道

巷道入口是巷道的边界,并有明显标志,即巷门。巷门的形式不一而足,有中式的、西式的,也有中西合璧的,比如中式巷门以木结构为主,中西合璧式则在顶部带拱券而用中式挑檐,分别是不同形式的巷门。但不论哪种形式,在巷门上方都有文字,采用中国传统的对联样式,有横批、上联、下联,对联书写也极显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书写内容一般为励志或吉祥寓意,形成强烈的东方空间审美意趣。

每条巷道依地形顺势而下,巷道与环村道的每一个交点处设有一个半圆或扇形月台,半圆弧线上设有镂空栏杆,栏杆高度为90 cm以上,起到安全防护以及装饰的作用,并植有本地树种,如香樟、桂花、榕树等,有的还有一面照壁[3]。

3街巷与公共建筑形态

3.1街巷形态与尺度

从平面图上看,和顺是大河在平缓处冲积而成的冲击扇,并有各级道路通达。外环路与镇中间横路(十字路、染坊坡)成为东西向干道。两条干道之间以4条縱向大巷沟通,大巷互相连通,有很好的可达度,而小巷作为组团内部的通路,多为尽端式。这种格局的形成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种族体制有关。一般巷道都按姓氏而建,巷道建有别致的入口门坊,带有很强的识别性[4]。

3.2公共空间

和顺除民居特色外,公共建筑也达到很高的成就,主要有双虹桥、洗衣亭、方塘水井、月台、图书馆、文昌宫、闾门、牌坊、照壁、祠堂庙宇等,其中洗衣亭只在该处可见。

和顺现有8座祠堂,一般建于该姓聚居地的重要地段,祭姓宗祠大门一般采用中西合璧造型,折射出儒商善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胸怀。

和顺图书馆坐东向西,由东西两个错落的小院组成,东端的主楼为中西合璧式五开间二层楼房,两次间突出半个六角亭,楼上前部为通廊,后部为书库,主楼左前是南厢阁楼,形成安静的围合空间。

月台是村民们逗留、交流的室外场所,一方面是为了藏风纳气,另一方面又有为村民提供休闲、交往场所的实用功能,具有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

洗衣亭是4根柱子支撑起一片屋顶,屋顶一般为两坡顶,采用歇山顶, 屋角起翘,造型轻盈,建于水中,基础为石条,可以走人、搁物,淘米洗衣既方便又安全[5]。

4院落空间格局与建筑装饰

4.1院落的平面格局

和顺古镇的院落为汉式合院建筑,平面空间格局有两种:三合院、四合院、多进院落。三合院为“门”字形一正两厢,有白族“三坊一照壁”的形式,正房为三开间,堂屋居中,两侧为卧室,每间卧室又分别隔为前后两间。东西为二至三开间厢房,比正房矮1 m左右,进深比正房要小,有80 cm的走廊,中为天井庭院,以条形或方形石板铺砌。对面是照壁,不仅有装饰作用,也有防火功能,壁下设半圆形石制水缸。大门入口通常从右厢房山面开门进出,利用一个开间形成转折空间,避免了开门直对堂屋。四合院为“日”字形的“三间四耳下花厅”,是在三合院平面格局的基础上,在正房与照壁之间增加过厅,形成前后两个天井院子(有主次之分)[6]。

一楼房顶的椽子上面还有木料连接,做二楼的地面基础,称 “锁脚”。在锁脚与锁脚之间用木板铺地,是二楼的地面。二层从檐柱向外挑出50 cm左右,挑出部分处理为约50 cm高的壁柜,柜顶形成宽敞的窗台。二楼的正房与厢房之间有楼梯连接,称“走马串角楼”,也是本地民居的特色。木结构完成后四周做清水墙体,以火山石砌筑,但石块之间结合紧密,刀片也难以插入[7]。

4.2单体建筑的装饰形式

和顺古镇的单体建筑对于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可谓丰富多彩。装饰部位一般在大门门口、墙头、正房与厢房的房廊顶部、吊柱、门枋、插枋、照壁、门、窗等,装饰形式一般采用镂空木雕、浮雕、浅雕、漏雕、石雕、铁艺等。

首先是入户大门的装饰,大门立柱与墙之间有抱鼓石,寓意“鼓全清高”。大门顶部是重檐歇山式宫阙结构,门上是花罩,复杂的有三重花罩,也称“五福件台阁门”,是典型的院林书砖式五福门,包括垂花门花罩、门板、垂柱头等。三层的装饰纹样主要有“大鹏麒麟”、“灵鼠神佑”、“玉兔升仙”、“凤穿牡丹”等,寓意为祈福纳祥。垂花门一般垂柱倒置,柱头雕饰莲花瓣,中间为精美花枋,柱托有猫猁雕件。

照壁本身就具有风水学意义,它的装饰主要集中在顶部与中部,顶部可见六角飞檐,三砖出边滚瓦,三砖罩瓦。也有牌楼式歇山重檐壁顶,称“空心照壁”,檐下设飞罩做空间围护,中间用漏雕文字装饰,两端以浮雕凤凰,雀替云墩为透雕云纹,下垂成幔,具有装饰、隔断作用和风水意义。

枋主要有门枋、插枋、插梁枋、梁枋,额枋等,主要用镂空木雕装饰。民间认为“头上三尺有神灵”,由于枋在人的上方,所以装饰意味极浓郁,有“龙位待位”、“鱼跃龙门”、“四方来臣”、“龙吞夙愿”、“龙头香草花”等。若额枋上饰有花草,则下面柱子饰有羽龙,有羽龙托柱之意,这些装饰一般具有仙境空灵的意味。

在房廊的顶部,椽与柱的交界处一般有簪头立调或浮雕、透雕,饰有“朱灵拯梁”、“羽龙”、“鳌鱼托金”、“麒麟雄霸”、“玉戏灵芝”等。

单体建筑的装饰纹样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图形的所有样式:文字、几何、人物、花草、动物、叙事故事、灵兽、谐音组合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穿透力与包容性,较好地传承了中

华文明。如在聚落规划上有很强的明代风格,而它的装饰纹样则有人类混元时期的“销链”(古时候认为天地相连的铁链)、商代的鱼龙纹、唐卷草以及明清吉祥图案,有的纹样可以说是中国装饰纹样的“活化石”。同时,这些建筑元素还含有西欧的铁艺、拱形门、一颗印等中外建筑的精髓,说明自夏至明清的建筑装饰符号在此都有应用,所以至今依然焕发着辉煌的风采[8]。

5古镇文化传承分析

和顺古镇建筑从聚落布局规划至单体建筑构成、建筑装饰,都体现了传统建筑文化在汲取中华文明的营养中成长的脉络,给当今乡村聚落规划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带来灵感。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古镇文化传承具有正向与负向两个效应。

和顺古镇并没有“守旧如旧”,旅游公司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修缮了部分古建筑,同时也开发了展示古镇的建筑,尤其是“和顺小巷”的建造,依古建筑群建立了大马帮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在规划上是科学的,符合规划保护的原则,如在陷河边开发的建筑群,用一条长廊贯穿几座建筑,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在空间处理以及装饰符号的运用上,老建筑、月台、牌坊等得到及时修缮与仿造,尤其是在開发时保留了聚落边界,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功。这些都是古镇文化传承的正向效应。

在大马帮的繁荣消失之后,村民回到了以前的务农时代,乡村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旅游公司在宏观管理的同时,保留了居民的院落,借助旅游的时机,村民主要在自己家庭内开设饭店旅馆,加工经营玉器,营销小商品等。与此同时,村民在沿街、沿巷根据家庭的财力与审美开始改造庭院,扩大建筑面积。调查过程中发现,新民居即使依然保持古民居的结构与布置形式,但在用料以及装饰上却缺失了应有的文化内涵,这主要是经济所限和建造工期的短暂所致。新民居建筑只有外形而没有深厚的建筑文化精神,这是古镇在成长中的一个负向效应。

6结语

和顺古镇的成长经验在于借助私人巨大财力,运用多元文化进行建造。从建筑中可以看出对于建造的考究与热爱,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源于集体无意识,而对于外来文化的融合却给予深入考量,所以多元化符号的运用是古镇成长发展的经验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佳.腾冲和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保护问题及其研究对策[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6.

[2] 寸炫.云南和顺镇的宗教祭祀活动及其功能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0.

[3] 梁洁.人类学视野下的和顺侨乡[D]. 北京:中国民族大学, 2009.

[4] 殷子渊.从和顺到横府[J]. 华中建筑, 2010(6):62-64.

[5] 张轶群.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下的古聚落_和顺侨乡[J]. 中南铁道学院学报, 2010(6):62-64.

[6] 阮仪三.云南腾冲县和顺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2006(4):97-98.

[7] 童志勇,李晓丹.传统边地聚落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启示——解读云南和顺乡[J].新建筑,2005(4):22-25.

[8] 腾冲县人民办公室.腾冲老房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60-72.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审美古镇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