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贝
摘要
结合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及其他动物园生态化改造的实例,通过对空间使用主体的实际需求分析,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解读生态化改造中的经验和不足,从而得出城市动物园在用地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营造较好生态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空间设计;动物园;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6-01747-04
Abstract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ases of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Nanjing Hongshan forest zoo and other zoos,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actual spatial demand of us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d experience and drawbacks in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It obtained better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pproaches for city zoos in limited conditions of land.
Key words Space design; Zoo;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1 空间设计在场馆生态化改造中运用的背景
1.1 设计主体的变化
随着现代动物园场馆生态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设计之初所考虑的空间使用主体从单一的游客变成动物与游客并重,使得设计中原本被弱化的展示空间得到了强调。如何处理好两个空间的过渡和衔接,在生态化改造中运用空间设计的理念,比以往顯得更加迫切。
1.2 立地条件的限制
由于城市动物园立地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自然保护区那样有大片区域供其活动和隐蔽,这就使空间设计理念在生态化改造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2 场馆生态化的本质
对生态景观设计的理解,可以参照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1]。
场馆生态化建设的本质是采用对自然环境破坏影响最小的方式来达到满足动物和游客需求的目的。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诠释,基于对空间使用主体的需求分析,对场馆进行生态化改造。
3 空间设计的需求分析
3.1主体空间需求分析
这里所指的主体空间是指动物使用的空间。划分标准取决于空间使用者对空间的使用时间长短。动物的所有活动都是在空间内完成的,而游客在此只进行简短的游览。在空间设计的初始阶段,对于空间使用者的体量、数量、习性等最基本的情况有深入的掌握。
3.1.1
大致区分展示主体的主要生活空间。
鸟类活动空间主要在天空,所以对于上层空间的需求量较大。禽类对于下层空间的需求量较大,而兽类因为有很强的奔跑和猎杀能力,所以合适的中层空间能够满足其隐匿和奔跑的需求。还有对地下空间需求量较大的啮齿类动物,对树上空间要求量大的树栖动物及对水体需求量大的两栖、水生、水禽、涉禽等动物。这样的了解可以在设计之初就将空间中最主要的层次框定,同时可以考虑把这一层空间作为主展示面。
3.1.2
展示主体的体量及数量。 展示动物的体量和数量直接决定空间安排量的多少。尽管能为动物提供足够大的外部活动空间是生态化改造的重要内容,但面对城市动物园日益紧张的用地条件来说,只能在有限的条件内,把适合的空间安排给适合的使用者。这里有两层意义:①在空间的安排上要考虑到所饲养动物的体量和数量,做到适合动物“生活”并繁衍。把体量较大的涉禽圈在一个50 m2的狭隘空间内,动物就会出现一些刻板行为,如不停地啄理自己的羽毛、蹦哒等。②针对城市动物园立地条件有限的情况,摒弃原有的空间理念,加强对竖向空间的利用率,把原栖息地相近的几种动物进行混养,在区域内,为每种动物考虑合适的生活空间,即对空间进行分层或分片设计。
3.1.3
对动物的习性有所了解,如主要活动范围,原始生活半径,对光线、水源、土壤、隐蔽物等的要求,尽可能地组织相应的空间。如滇金丝猴和环尾狐猴同为灵长目动物,对空间的要求却有显著区别
日照和通风往往也是场馆生态化改造中空间塑造的重要考虑因素,直接影响到动物的健康状况。袋鼠生活在澳洲,喜欢相对干燥炎热的气候。那么在整体空间的选取上就不宜将其设在地势相对较低的环境里,空间小环境的通风效果不好,特别在阴冷的冬季,容易使动物患病。同时在空间内部要尽可能地安排较长的日照时间,因此不宜选用常绿乔木或高大的树种作为空间元素。
在设计初始就应该对日照和通风功能做出分析:空间所处环境内的光照特点;不同季节和时间阳光对内部空间的影响;应用何种调节手段来应对冬日阳光与夏日光线的问题;自然风进出空间的方式;空间内阳光和通风对于主体的影响等。
3.1.4
注重空间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为移地而居的动物设置藏身之所,不但可以给它们安全感,还可以提高繁殖率。因此,这也是在空间设计时要考虑的一个要素。在空间内部运用动物可以快速认知或适应的材料,适当分隔一部分空间供动物隐藏。大多数情况下,动物对与原栖息地有相似性状的物体有最快速的心理认知,同时也能产生最大程度的心理依赖感。如图:倒伏的芦苇所产生的半闭合空间,滤去了一部分阳光的照射,形成了暗于外界的空间,可以让黑天鹅、灰雁等产生错觉,认为隐藏其中是十分安全的。同时,这样的半闭合空间也不阻碍游客的视线,较好地向游客展示了原生态栖息地的风貌(图1)。
3.2客体空间的需求分析
这里的空间是独立于主体空间的参观空间。在空间设计时,两个空间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相互渗透。它区别于主体空间的最大特征在于流动性,因此空间内动线的合理组织是设计时要考虑的要素。这里的动线又有两种需求,一种是为满足日常饲养管理的空间组织,还有一种是满足参观游览的空间组织。因为需求不同,所以在空间的组织上应该将两种需求区隔开。
3.2.1
管理动线。
在空间设计时对管理型动线进行考虑。①这条动线应该是独立的,不与其他动线交织。②隐匿性。一般应设计在游客视线不易达到的地方。③便捷性。管理人员方便到达,易于操作。要尽可能考虑到动物检疫、治疗甚至短暂隔笼的空间。
以上海动物园马来熊展区为例,其对动物和饲养员的通道做了专门的设计,使之独立于游客通道,同时将管理房和工作区做隐蔽性处理,巧妙地掩藏在假山石的后面。在两条动线的隔离上,没有采用硬质隔离,而是用绿岛对空间做了柔性分隔[2]。
3.2.2
参观动线。
(1)满足公共空间的流量和流速需求,调节参观动线上的空间大小及明暗程度。按照行为习惯,参观者容易滞留在较大的空间中,尤其是空间的边缘地带。因此在一些重要的或热门动物的展区,参观动线的起点处空间应设定得大一些。入口前的通道可设计为半开敞空间,以容纳较多的参观者停留。流速的控制多半采用增强或减弱空间内光线的办法,人们在封闭狭小和黑暗的空间中更趋向于快速通过。同时空间动线的设计应该以多向交通的设计为主,以满足参观者多方位、多角度的观赏需求。
在南京红山动物园细尾獴馆的空间设计上,除去正常的参观通道外,增加了一条辅助参观道。利用沙粒堆高地势,下埋水泥混凝土空心管,形成了一个下陷式通道。这条通道改变了惯用的空间高度,让一个正常成年人通过时需要微微弯腰,而且通道内光线明显暗于场馆外部,使游客在充分体会到细尾獴生活习性的同时,敦促游客快速通过,防止滞留(2)满足休憩需求,空间动线的组织要动静结合。在空间动线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休憩需求,即安排可以短暂停留以充分观赏的空间,也考虑可以供游客较长时间休憩的空间。空间动线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以红山动物园天鹅湖的参观动线为例。该项目借用天然地势,在山体凹洼处营水体,放养各种水禽。在内部参观动线的设计上,利用小径和水体组织了一个虚拟空间:环水体建1.2 m宽的卵石驳岸,因为空间通道设定的宽度有限,在心理上督促空间客体快速通过。通过汀步连接将通道放宽至2.0 m左右,同时设置低矮的栏杆,供游客停留,提供了一个短暂休憩的空间(图3)。
一般情况下,把客体空间放在主体空间内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客体空间进行封闭或半封闭限定。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保持動物的生活空间不被惊扰但又能满足游客亲近自然的需求。②所展示动物最好是经过驯化或者攻击性不强的。特别胆小或特别凶猛的动物都不适宜展出。③通过改变空间的大小,高度或者光线来有效控制人流。④在内部动线以外,最好安排另一条参观动线作为补充。
红山动物园的澳洲区在内部动线的设计上,只通过改变地面铺装来对主客体的空间进行区分,而没有对贯穿在主体空间内部的客体空间进行严格的限定,无法形成对人流的有效控制,结果只能弃而不用
(3)调节视听距离,满足客体的安全感和好奇心。从心理学角度讲,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在视线与异类直视时,心理上本能地会产生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减少“碰撞性的接触”,不但使游客有足够的安全感,而且有利于动物的生理健康。一般而言,主要运用地形、不透明材料、植物等在参观动线上设置视觉盲点,这里可以与前面提到的主体空间的隐蔽物设计结合起来。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仙鹤园为例,在参观的动线上利用龙柏设置盲点,还用竹丛形成了一个完全隐蔽的空间(图5)。
通过改变参观动线与动物之间的距离,满足游客亲近动
物的需求。比如改变绿篱或水体的宽度来控制客体与主体之间的距离;或者用不透明的材料完全隔离人与动物,通过设计远近不同的观察点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通过改变参观动线纵向距离来改变视点的角度,展示与平时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图4中的细尾獴馆通过降低游客的视线高度,把游客放在了一个与平时完全不同的视觉平面上,从獴的角度看外界,满足的游客的好奇心,增加了观览乐趣。
(4)应对气候要求。面对气候的变化,在空间的安排上,城市动物园必须要有完全与自然结合的参观动线,也要考虑应对雨雪等天气时的参观动线。但根据动物园游客量分析,在雨雪等恶劣天气,参观人数与晴好天气相比锐减。所以在动线设计时,可以将这部分动线空间的安排弱化处理。
4空间设计的地形处理
地形处理往往是空间设计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但却常常被忽视。首先,从城市动物园的选址看,大多数的城市动物园往往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有较起伏的地势和良好的植被覆盖。第二,巧妙借用自然地形,不但可以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而且可以利用现有的植被环境,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第三,利用现有地形,减少铺张浪费,节能环保。几种常见地形的特征见表2。
5空间限定的元素
用于限定外部空间的元素有很多,如建筑物、界面、植物、水体、标识物、艺术品等。对于城市动物园来说,尽可能地避免大体量的建筑物,首选的元素就是植物或取材于自然的树桩、石块、树皮、竹竿、藤条等。
6实例分析
山丘有全方位景观,外向性;顶部有控制性抬高了参观者的角度,利于参观树栖类,飞禽类动物的活动状况
低地、洞穴封闭性,内向性,有保护感、隔离感,属于静态、隐蔽空间降低了参观者的角度,易于产生神秘、好奇的心理暗示;利于参观对于下层空间利用较多的动物活动,如啮齿类等
谷地有较多景观,景观面狭窄,属内向空间,有神秘感、期待感两边围合,视线多集中在空间内部,适于分层混养,丰富空间内部景观,如水禽、涉禽、飞禽混养
坡地属单面外向空间,景观单调,变化少;需分段用人工组织空间,以使景观富于变化单面观赏,视线集中,参观角度因地势而变化,全景参观;适于地栖、树栖等多种动物
平地属外向性空间,视野开阔,可多向组织空间参观视角单一,最好能组织多方位进行参观;适合较大型的动物,容易形成视觉焦点,如大象、长颈鹿等在平原生活的动物
通过以上分析,选取红山动物园内放牛山一侧的山坡作为生态化改造地块(图6)。地块上植被条件丰富,有香樟、雪松、马尾松、棕榈、檀树、桑树等常绿和落叶树种,所以空间内的植被全部予以保留。此处地势较平缓,不处于风口,相对有较好的保温保湿条件。划定了大约500 m2的范围,用水泥矮墙分隔游客和动物。因为小熊猫的活动范围基本在树上,所以对于下层空间基本没有做太多处理,只在空间内部设了一条80 cm宽的沟(图7)。而对于小熊猫的主要活动区域——树上部分做了较细致的处理。以矮墙为界,对生长在空间内部的树,凡是树冠与外部相连的,均进行了修剪,以保证小熊猫只在空间内部的树冠上进行活动,而对于空间内部的树冠,均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保留,保留原有的生態环境。
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观察,小熊猫表现出在野外所具有的活
跃状态,攀爬、跳跃、觅食等。
项目设计的不足之处在于:①只利用山坡的单侧观赏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为小熊猫常爱在山势较高的浓荫中活动,所以游客常常无法看到小熊猫。可以利用自然地势的升高,对参观动线进行延伸,但随着动线纵向的升高,应适当增大动线的横向距离,以保证动物的安全感。②在空间内部只对上层空间进行了利用。③以水泥矮墙作为空间分隔,比较生硬,不自然。
7 结语
在城市动物园立地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利用空间设计理念进行场馆生态化改造,不但可以节约用地,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还可以进行复合型主题式的展示,将游客身临其境地带入大自然中,取得良好的展示效果。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2001(6):3-4.
[2] 何勇贵. 特殊动物展示区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上海动物园马来熊展区景观设计为例[J]. 现代园林,2008(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