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科技生态园建筑设计的分析

2014-05-30 10:48杨川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功能设计建筑设计

杨川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建筑设计也有了全新的追求。本文介绍了某科技生态园建筑的总体布局、设计理念及功能设计等,以供同行鉴论。

关键词:科技生态园;建筑设计;功能设计

1 建筑概况

某科技生态园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9.37万m2,地上规定建筑面积为30.39万m2,分为A、B两栋超高层及裙房部分。其中地上最高58层,地下3层,塔楼建筑高度为248.7m(A座)和234.3m(B座),是集办公、酒店、商业于一体的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建筑造型采用双塔形式,独特的建筑形象将使其成为当地重要的地标建筑。本项目工程等级为特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

2 总体布局及设计理念

2.1 总体布局

项目位于生态城西北角,方案采用周边布局的建筑方式,高效利用了场地内的有效资源。在场地中部留出中庭,化解了裙房面积压力过大所导致的大体量建筑问题,并利于自然采光通风。将两栋超高层塔楼分别布置于用地西南角与东北角,减少相互干扰。入口角部与底层的适度架空,合理的引导地铁、公交人流,并与生态园区的空间轴线形成良好的对位关系。采用板式布局,获取了更多的南北向空间。塔楼形体适当错位,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向空间面积,同时增强了自然通风采光效果。构建9.3m标高平台,形成了泛首层内部生态谷,并实现了与南侧生态广场的无缝衔接。

2.2 设计理念

生态园包含两栋超高层建筑,且临接两条城市干道,对于整个生态城的形象展示作用至关重要。塔楼以南北面更多的板式塔楼为原型,通过塔楼形体由上至下的错位变化,并结合适当的高低变化,构成了双塔间生动的呼应关系。再通過底部裙房的延续连接,形成了富有动感的建筑群体形象。正如踏歌而来的二位舞者,青春富有活力,展示着这座年轻的城市,朝气勃发。建筑表皮采用模数化的玻璃幕墙单元,于墙身中部略微掀起,犹如舞者裙边随舞而动,极富韵律。

3 空间与功能设计

3.1 交通组织

项目用地紧张,受北侧及西侧市政道路影响不得开车行出入口,且项目地块内功能为办公、酒店、商业复合业态,从而加大了本地车行流线的组织难度。方案车行交通设计从整个生态园区的交通环境入手,通过建立底层交通内循环的方式,尽量减少了内部车行对外部市政道路的影响。为避免酒店车流与办公车流交叉,方案将酒店车行口设置于南侧道路,办公车流设置于东侧道路。通过底层架空的内部交通环道,增强了车行对各栋建筑的可达性,同时也实现了人车分流。竖向交通设计按照塔楼与裙房,并结合不同功能类型进行竖向分区。A塔复合了五星级酒店与办公功能,酒店采用穿梭电梯的方式直上高区空中大堂,并设置了部分裙房配套功能专属电梯,实现了上下功能的高效衔接。于酒店通高中庭设置观景电梯直达各楼层,实现了功能与空间的完美结合。B塔中低区与B塔按照不大于15层的分区方式对塔楼电梯进行分配,合理高效。同时设置地库转换电梯,增强了电梯的运载效率。结合裙房办公功能设置部分专属电梯,可直达裙房各层。

3.2 功能设计

项目功能主要以办公、酒店及部分商业组成。方案将酒店功能布置于A座塔楼高区,利用南侧裙房底部的架空空间设置专属前场空间。会议中心(含1500平面大会议厅)及部分餐饮配套设置于南侧裙房3~5层,结合9.3m内部中庭与南侧生态广场,将会议中心布置于3层,实现了人流直接对外疏散,有效缓解了大会议厅大量人流的疏散压力。办公部分主要设置于A塔中区及B塔,并将部分研发布置于裙房空间,以缓解塔楼面积压力。底层结合各主要入口空间,布置了商业配套。办公区标准层平面方整实用,空间布局灵活多变,可适应不同的企业单元面积需求。借助东西错位的两层通高花园,打破了传统办公空间的较为沉闷的办公环境。酒店引入通天中庭,结合景观电梯及景观会所,为入驻者带来了震撼感受。

3.3 生态办公空间及节能设计

针对本项目处于夏热冬暖地区,在适宜的成本控制下,方案力求融合富有地域特色的节能生态策略,创造人性化的办公空间。

3.3.1 总体布局

采用边界围合、点板结合的通透式布局,在达到节约用地的同时,可利用场地内风场压力的高低分布,为室内自然通风创造良好条件。通过节能计算分析,塔楼采用上下错动的形体,利于平衡受风面和背风面的风速,减少了背风面漩涡区的范围,最大化的改善了周边区域风环境。

3.3.2 立面节能

建筑采用Low-E中空玻璃结合铝板的方式,玻璃与铝板的外墙面积比例相当,有效节约了建筑能耗,并通过模数化设计,降低了施工难度,有利于成本控制。

3.3.3 屋顶节能

太阳能光热利用、屋顶绿化及雨水回收系统的运用。

3.3.4 室内节能

裙房设置冷巷空间,加强了中庭气流循环,地下室采用光导照明系统。通过采光装置聚集室外的自然光线,由漫反射将自然光均匀导入室内。

3.3.5 设备节能

建筑设备采用蓄冰空调系统、中水系统、节水器具等新技术。

3.4 景观设计

景观通过多层次的植物种植组织起来。起始于基地边界的行道树和路灯创造了第一层的景观,它们将行人引导到拥有一片银杏树林和中央喷泉的第三层平台。环形的瀑布不仅提供了动态的水景,并且形成了一个面向底层汽车落客区的开敞空间,同时洒落在底层的灯光和潺潺流水也使整个空间充满生机,银杏树林混合了游客和工作人员,扮演了双重角色,它既是行人的游憩场所,又是工作人员的休息交流空间。屋顶平台同时也被用于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绿色屋顶占据了超过50%的平台表面。种植的植被多种多样,包括多年生的木本灌木和地被植物。它们丰富的机理为塔楼上的员工提供了视觉的享受,同时这些植被越过平台的边缘也能被下方的人们所见。底层的适度架空,提供遮阴的树木和环境融为一体,提供给了穿行的人们以阴凉舒适的空间。

3.5 消防设计

本项目属超高层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塔楼与周边相邻建筑之间间距均满足消防间距规范要求,消防环道在基地内沿建筑四周设置,满足消防规范要求。消防控制中心设于负一层,设置楼梯直接对外,消防水池设于地下三层,消防水泵房紧邻消防水池设置。两塔楼标准层分别设有两部消防电梯,三部疏散楼梯,设置两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地上建筑按照不大于2000m2的一个防火分区设置;地下停车库按照不大于4000m2的一个防火分区设置;地下机房按照不大于1000m2的一个防火分区设置。各楼栋设有室内、室外消火栓,设置自动喷淋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变配电房设SFP室。各楼栋各层按国家防火规范规定划分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至少有两个安全出口。防火分区间用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分隔,建筑物内疏散走道安全出口和楼梯间形式、数量、宽度、疏散距离均符合防火高规要求,凡安全出口、消防疏散楼梯均按规定设疏散通道指示灯、安全出口指示灯、应急灯及标志。室外消防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室外消防给水由城市自来水直接供给。生态区从市政给水管上引入的二条DN250进水管与大厦外部的给水环状管网相接,形成双向供水。室内消防水源在地下室设消防蓄水池,储存全部的室内消防用水量,满足了室内一次灭火用水量576m3的要求。

4 结 语

本项目生态园设计满足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持有方案设计任务书、国家及省市有关规范规程、国家与地方现行的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要求。

参考文献

[1]孙玫.论述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1.

[2]马志刚.中国当代建筑地域性研究.[D].天津美术学院.2008.

猜你喜欢
功能设计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造研究
基于ASP.NET的贵安大学城二手物品交易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微信微网站典型功能设计与性能保障研究
医学类课程题库管理与组卷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电力营销系统功能分析
教室管理运维平台功能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