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梽羽
摘 要:复合型人才是指同时熟悉多个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知识,能够解决多种或交叉学科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而培养管理类复合型人才,是为了使其形成一个以管理学科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体系,并通过彼此间联系将多个学科领域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学科知识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且精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变革教育观念、应对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多元化;市场化
一、问题的提出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比去年增长28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高校多年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但近年来高校教育的专业过度细分以及社会功利性的入侵使得中国大学教育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究竟何种大学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与社会所需人才相符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人们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来研究和解决。特别是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類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好管理类相关知识,还要求具备跨学科学术背景。因此,对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类复合型人才。
二、问题现状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着眼于培养专门人才,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全面、重知识轻素质的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知识和素质的多元化要求。2014年,虽然就业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毕业生,但重点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矛盾依旧凸显,其中掌握专业技术、懂管理,具备跨学科学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依旧稀缺。作为迈向社会的重要一站,中国大学教育最近的成果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不衔接性,培养出来的人才,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而企业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不得已放弃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更多的人认识到“复合型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后,我们对当今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可做出如下问题分析:
1、专业口径狭窄依旧存在。从1952年延续至今的高校专业设置,虽历经4次学科专业调整,但专业设置过窄、本科教育目标定的过高过专的现状仍没有明显改观,造成当今大学毕业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离“复合型人才”相去甚远。
2、本科教育中实践环节仍然薄弱,创新能力缺乏。对于高校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观点已经广为人知,但现在依然崇尚考试和分数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素质的负面作用仍在显现。缺少创新的能力结构,很难适应“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3、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学生可选择度低。我国大学课程设置按课程层次分,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四类。这种模式强调对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学科渗透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高比例的“必修课”使得学生在沉重课业负担下,对于真正想选修或符合“复合型人才”素质要求的课程心有余而力不足。
4、学生不能合理地应用所学知识。知识本身不等同于能力,只有成功地应用知识才能算是能力。能力是学生在反复应用和实践操作中训练出来的,现今的大学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去灌输理论知识,或强调知识重点,课时的限制加上其它客观因素导致学生很大程度上没有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地与实践关联起来,特别是在偏重实践的管理学领域,名词和方法的出现只停留在书本上,没有案例的指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就难以转换为学生的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解决对策
1、高等教育转向按大类招生进行培养
按大类培养是改“按专业招生”为“按学科大类或按院系招生”的本科培养新模式。借鉴北航文科实验班的经验,通过一年的通识教育,一年的基础教育,两年的专业教育的培养,让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以及评判性思维下成长,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独处性的思想以及更强的自学能力。这对于今后更好的适应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多科领域知识具有积极作用。
2、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改革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的成效最终是由市场来检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关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管理人才。正如21世纪,企业层面更多的将商法的结合看作商业竞争所必需,因而结合市场的需要,高校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同时学生将自身的知识结构涵括商、法学,对于今后适应社会具有一定帮助意义。
3、建立复合性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能更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管理理论。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为例,正在讨论的新的人力资源课程设计中,就计划将模拟沙盘的课程纳入学分计划中,通过实战的方式,发现理论教学中忽略或者难以触及的地方。
4、实行第二学士学位制或双学位制
第二学位即获得第一个学位后,通过学习相应课程内容并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既有两个学科专业的科学基础,又有兼容不同学科的综合、交叉与渗透能力,具有较强的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以经管类学校为例,管理类学生可以通过辅修经济类、法学类等学科获得第二学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李齐放, 王小宁. 按大类培养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实践[J]. 中国轻工教育, 2006(4).
[2] 许登峰. 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出国与就业, 2010(16).
[3] 郑重. ERP实验室与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J]. 软件导刊, 2010(4).
[4] 黄江美.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 广西大学, 2008.
[5] 王兴华. 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D]. 天津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