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先越 吕志娟
摘 要 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来源众多,尤其对理工科研究生来说,他们不仅在人际交往方面面临诸多问题,更存在无法回避的劣势。鉴于这种情况,朋辈交流在理工科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辅导中有很大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应该对工作队伍和外部环境着重打造,为充分发挥朋辈交流的优势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 朋辈交流 理工科研究生 心理健康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与否与研究生的个人成就和社会贡献有重大关系。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不断扩招,研究生人数持续增长,这固然扩大了拥有高文化水平的人群数量,但作为学历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研究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他们思想活跃,比较敏感,自尊心强,具有较高的抱负和追求,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社会在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往往容易忽视,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重视本科生而忽视研究生。这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人格的健全、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更可能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最近,越来越多发生在研究生中的极端事件见诸报端,如复旦大学4.1投毒案、虐待动物事件、自杀跳楼等,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事件大部分都是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差、缺乏压力排解渠道的研究生,非常容易由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偏差。而经过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理工科研究生是其中的易发人群。作为研究生群体中更为特殊的一部分,他们的心理问题已逐渐凸显。深入了解理工科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应该是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1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压力源
就目前研究生群体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心理压力源:
第一,学习压力。这是研究生群里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心理压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习目标相较本科时期有很大程度提升,学习任务从掌握本专业基础层面的知识,转变为针对某一方向的深入研究。不仅要求不断夯实基础,更要掌握实用技能,进行研究创新,学习的整体难度明显上升。
第二,经济压力。虽然国家、学校和各企事业单位为研究生设立的奖学金,名目众多且金额不菲,但原来的公费制度也相应改变,奖学金基本与学费互抵后所剩无几。再加上奖学金本身只是奖励部分学生,并非全体覆盖,因此研究生在经济方面并非全无后顾之忧。
第三,就业压力。近些年高校的扩招幅度和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增加量不成正比,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今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就达699万之多,创历年之最。再加上近两三年内积压下的待就业人群,形势异常严峻。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选择直接就业,他们通常自我期望较高,对社会现实和自我定位的落差认识不清,所以在就业时很多人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
第四,情感压力。研究生年龄多在22到30岁之间,这一阶段对友情、爱情都有着较强烈的渴望。而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则与本科阶段非常不同,除基础课是大班上课之外,专业课都采用小班教学,到了研究生二、三年级更是按导师对个人的培养方案分单人进行,客观环境上不利于友情的培养。且由于年龄渐长,失败的恋爱婚姻给研究生造成的打击也会更大。
即便高校不断扩招,但考取研究生的毕竟是少数,往往在本科阶段或以往经历中一直保持优秀。研究生入门更是需要经过层层考核,一旦考取,父母亲友也会因自己的孩子是研究生而成为众人欣羡的对象。因此很多研究生长期保持这种自我优越感,心理承受力较差。然而考取研究生后,大家都比较优秀,势均力敌,必然一些学生会产生心理失衡。再加上上述各种压力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引起极端事件的发生。
2 理工科研究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劣势
2.1 内部原因
第一,思维单一,性格内向。长期理工科专业的学习容易形成单线思维,到了研究生阶段更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竞争意识过强,集体观念淡化,遇到困难和问题通常归咎于外因,也倾向于自己解决,很容易钻牛角尖。而且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群体中通常男女比例悬殊,更造成性格上的内向腼腆,甚至可能会转变为性格孤僻,产生心理障碍。
第二,学业任务更重,限制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对理工科来说,研究生阶段知识难度增幅很大。课程考试、科研实验、技能证书、奖学金评比等都是理工科研究生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尤其很多学校对理工科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有明确规定,不能达标就无法顺利毕业。因此学习几乎占据了理工科研究生的全部自主时间,生活模式往往是“三点一线”,内容单调,节奏紧张,非常容易产生情绪烦燥、思维钝化、头痛失眠等问题。
第三,人文知识薄弱,表达能力差。理工科学生长期与数字符号、仪器设备打交道,缺乏表达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由于专业导向的限制,理工科研究生更加重视实用科学,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拓展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视为自己能力水平的体现。对与专业无关的人文学科有时带有一定偏见,学校开设的人文类选修课通常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便参加通常也与专业相关。
2.2 外部原因
第一,学习环境相对封闭,限制了人际交往的空间。研究生的管理培养模式和本科阶段有很大区别,形式更为分散。理工科的性质更是决定了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度过,人流少,很多时候不需要与人交流。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不愿透露自己的心事,甚至对别人产生不信任感。复旦大学4.1投毒事件作案的林默,就是长期独自在实验室中进行医学实验,不可否认这种缺少交流的环境是造成他心理扭曲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校园文化氛围相对单调。长期生活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轻松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然而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专业教育,导致校园文化氛围与文科院校相比普遍趋于严谨和保守,研究生阶段相较于本科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3 理工科研究生朋辈交流关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拥有好的人际关系是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现在高校中基本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心理咨询机制,然而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却未能完全发挥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心理危机难以及时发现,容易错失进行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那么能否有一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从根本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又能随时监控其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理危机呢?“朋辈交流”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朋辈交流是朋辈教育的一种具体工作方式,主要以同辈和朋友的关系为基础,通过运用一定的非专业心理咨询方式进行的同龄人之间的心理互助、激励、支持、指导、咨询等活动,使个体建立较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克服成长障碍,控制自身行为,增强社会能力。
3.1 朋辈交流应突破传统班级和年级框架
学校传统的心理咨询教师在学生心中难免会有一定的距离感,如果向其咨询,往往会担心别人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而且研究生自我定位高,思考问题比较独立,心理咨询教师的辅导也未必能使他们信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实践表明,朋辈交流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尤其对于人际交往匮乏的理工科研究生来说,朋辈交流所发挥的作用更大。
对于研究生来说,围绕同一导师、同一班级、同一宿舍,自然形成三个最主要的校园朋辈交友圈。而据楚永全等学者的调查研究显示,近一半的研究生对同班同学的情况并不熟悉,文理医三个学科大类中,理工科更是程度最低的。 可见对理工科研究生来说,班级概念最为弱化,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朋辈教育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在开展理工科研究生朋辈交流工作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班级、年级的框架。
3.2 在实验室或课题组中建立恰当的朋辈交流队伍
理工科研究生学习、生活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同实验室或课题组的高年级学长学姐,对他们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与之接触的机会与时间也远高于其他人群。他们同龄,通常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在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容易产生共识,建立信赖关系,更能够结合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因此可以充分挖掘实验室或课题组中有潜力的人选,就心理咨询和干预技巧进行一定的培训,让他们加入到朋辈交流队伍中来。
3.3 丰富的课余生活为朋辈交流构建平台和载体
要进行理工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朋辈交流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研究生朋辈间交流的机会,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狭小空间,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消除孤独感。
目前高校中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模式一般是被动地等待寻求心理健康辅导的学生。而朋辈交流的方式一旦建立,则能渗透到每个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整体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患于未然。朋辈交流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较少,更适合理工科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全面推进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朋辈交流作为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心理健康辅导方式,要切实纳入到高校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辅导的体系中去,帮助他们互助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赵安启,杨航征.理工科研究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0:108-111.
[2] 楚永全,陈文婷,黄昊.研究生校园朋辈关系探微——基于班级、宿舍关系及交友圈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