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 邱玉兴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推进,研究生数目逐年扩招,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已转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学界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多方面讨论,主要从研究现状入手,分析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有待深入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157 — 02
近年來,随着研究生数目的扩招,研究生已成为高校中的主力军,是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教育部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目的就是培养和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持续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就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和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查询主题为“研究生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表明 “黑龙江省高校研究生创新”这一主题,发现全网不足十余篇。这是我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表明我省学者对这一话题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近几年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少,但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而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调查研究很少。研究的重点也多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总结,或是对培养模式提出的对策建议等。而研究的方法侧重于表面分析,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调查统计的研究还很少,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实证基础。通过分析发现,以黑龙江省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选题的文献屈指可数,而以此为题的博士论文则为零。
根据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精神,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推出了一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高校之一,2007年在全国首次试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逐步完善研究生创新培养质量保证体系。该校认为研究生的核心任务就是研究,他们除了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外,还应该具备超强的创新能力,学术在于创新、发明、发展。
哈尔滨工程大学则始终继承和发扬“哈军工”优良办学传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硕专、博专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相结合,把培养创新型学生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齐齐哈尔大学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国内多所学校联合培养并和日本新泻大学合作往来,同时建立了三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齐大于2009年制定了《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七章,从项目的申报、经费管理到项目结题等多角度提出管理办法,鼓励研究生进行教科研项目创新,并给予导师的帮助和经费上的支持。
二、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文献检索并结合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状况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条件大概有以下三种:招生因素、办学因素、研究生个体因素。
1.招生因素
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后,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入学考试体系,在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择优录取、确保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下,为国家建设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但随着时代发展的进步,我国研究生制度也出现了许多不足。
第一,初试考试应试化
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包括初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初试考试是全国统一组织进行的,这种通过笔试答题的形式可以录取一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然而这种单一的录取形式,势必会忽略考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而使考生过度关注所考知识点,不利于考核硕士研究生这样高素质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过于偏向应试教育。
第二,复试考试形式化
复试主要是帮助招生院校选拔到一批真才实学并具有创新能力、科研素质的人才。从 2006 年起,很多招生院校都增加了复试的比例,以黑龙江省18所有研究生硕士点的高校为例,复试的权重基本都达到了百分之五十,然而从实际情况看,研究生复试环节存在着过于形式化的现象。首先,考生在报考的时候大都倾向于选择地域优、学校好、专业强的招生院校,例如省会哈尔滨的多数院校。这样就会造成生源分布不平衡,导致很多非省会院校出现招不满或者招不到学生的情况,这样就会对考生的选择没有过多的余地,只要初试通过报考了本院校就会录取,在这种情况下,复试就变成了一种形式。 其次,复试考试的形式仍然有一定的模板和规律可寻。黑龙江省高校录取研究生的复试环节一般包括英语笔试和口语、专业笔试和面试等。专业课笔试一般都有指定的教材,考试内容也是以记忆性的内容为主,考察的依然是考生对知识点记忆程度,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考察到考生真正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
2.办学因素
第一,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研究生培养采取的是导师责任制,导师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研究生扩招,导师数量有限,研究生数量的激增,导致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情况。研究生导师基本承担着给本科生上课的任务,有些知名导师还经常出差到其他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做讲座报告,或者参与科研项目,这样与研究生接触的时间就会减少。另外在导师的职称评定中科研水平是衡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导师就把精力放在论文写作、参与项目或出版专著中,对于教学任务认为只要完成就行了。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规则已经在高校中非常普遍。所以对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时间则越来越少,更不用提创新型培养了。而在美国,研究生的课程要比本科生阶段增加许多,围绕课程学习,可以把学生集合起来,集中讨论课程并部署讲授的内容。许多研究生课程的学习需要接近一个现代学科所必须掌握的份额。在这里,学生作为一个通才和早期的专才,必须在研究生阶段把他转变为成熟的专家。可见,课程教学对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是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乃至全国院校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第二,高校环境缺乏学术创新氛围
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一个学术氛围浓郁、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环境中进行,各研究领域、各专业、各学科之间都应该能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使整个学校风气团结民主,富有凝聚力。在这样一种学术环境中,会激发学生们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环境还缺乏学术氛围。学生一般只跟著自己的导师做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只研究自己导师的研究生方向,而不会与其他专业、其他方向的研究生或者导师进行交流,这样导致研究思路不开阔,研究视野狭窄。另外,由于黑龙江省地域限制等原因,许多高校学术活动开展得比较少,也很难请到在学术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这种学术氛围则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生个体因素
受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研究生大多顺从导师的思路,导师布置什么课题就研究什么,而不愿意自己主动去探索某个领域的空白,不善于动脑、不善于开拓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采取的大都是上网查现有的资料,而非走出校门去实际考察、调研,缺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对失败挫折的承受力。另外研究生一般处于25-30岁的年龄段,是成家立业的阶段,他们要考虑恋爱、结婚、买房、赚钱等各种生活和情感的问题。如失恋、大龄剩男剩女、经济压力大等这些现实问题得不到妥善安排和解决,也会增加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导致承受能力降低,思想负担过重,最终影响学业、影响科研学术的创新。
三、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对策
根据黑龙江省高校的地域情况和学校办学情况,现对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首先离不开导师的指导。高等学校要严格选拔研究生导师制度,不断加强导师的队伍建设。首先,要求导师不断学习和掌握学术最新动态,导师不但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导师要定期进修、进行学术考察;密切关注学术领域发展动向,参加学术研讨会;及时交流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等成果。在自己掌握的同时,指导研究生参与讨论、调研,增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其次,导师应重视教学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的课程不应局限于班级授课的形式,可以采取小班讨论、个别指导的方式,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学术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此外,导师应在课后多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在研究中,导师要尽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放手去做,大胆去想,主动思考问题,不要怕犯错,及时和导师讨论修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要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不仅应在教学上给及指导,课后增加培养,更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这里讲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指激励机制。“无制度不成方圆”。黑龙江省高校在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上做的比较到位。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全日制统招研究生在毕业前每人必须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而经管学院更是激励机制的楷模。每位经管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必须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对于在国家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等发表论文更是给予更多的奖励政策。这样的激励制度极大的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习,增强了研究生在校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是值得推荐的管理机制。
第三,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创新平台的支撑。加强科研平台的投入也是至关重要的。高等学校要注重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实习基地等创新平台。同时根据黑龙江省的情况,还应加强省内高校、国内高校、校企、校与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构建多元化的协同创新联盟,给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开阔学术视野,最终实现增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鄢娟,贺艳丽.省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03):88-89.
〔2〕 常军胜.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15-19
〔3〕 徐颖.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4〕 石倩.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2009.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