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毅伟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4年指出:“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关键在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基于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学习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笔者认为,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该是“合纵连横”的架构。
纵向:两头延伸、立交互通
“两头延伸”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要建立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的人才培养通道,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的推进力度,着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招生规模扩大。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中职学校面向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大专自考、网络远程的学历教育。要突破制度限制而让中职在校生参加大专业余函授,要对广大中职毕业生提供“售后服务”式的学历提升机会,开展“学历+技能”的“双元制”培训,以适应后工业时代对高技能、高学历、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建立“小学生劳动教育+初中生职业性向指导和职业活动+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培育”的育人平臺,从而增强高素质职业人才培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链接性,更好地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立交互通”的表现,一是要探索加强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与融通。在国家致力于“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氛围建设下,通过学分互通,建立普通高中向职业学校的分流机制,实现普职“对对碰”。如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时,职业学校可以为普通高中学生提供职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培训。二是结合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应用型技术本科高校,应该对普高、职校学生提出大致相当的专业技能的要求,实现工程师、高技能、高素质职业人才的立体、互通和全面融合的培育。三是职业院校与广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学校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培训网络体系,促进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三农”的有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终身学习,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首创的“农民学院”就是典型的创新实践。
农民学院学制2年。每周农民学员们都要上一天课,这些课程都是根据农民自身所从事的种养业,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大部分课程都由农民学院专家直接到田间地头授课。目前,湖州农民学院已聘请了15名资深农业专家,其中浙江大学教授4名,浙江省淡水养殖所专家5名,开设畜牧、畜牧兽医、园林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5个纯农专业,以及农村行政管理等2个涉农专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应该涵盖职业学校体系,而且还要涵盖学校教育范畴外的社会培训,以及非正式教育的自学、在线、远程学习等。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突破“就教育论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基于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跳出封闭的“学校围城”,建立涵盖多种教育形式、更适合经济升级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职业教育纵向融通制度,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进而推动整个职业教育在内涵质量上的转型升级。笔者认为,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大发展背景下直观有效的“小改进”。
横向:课证融通、产教合作
“课证融通”,就是要全面推进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有效融合。这将为职业教育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将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贴近市场、服务产业,又能更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能。当前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分离,从根本上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课证融通”。要打破两套证书“互相孤立”的格局,笔者认为,英联邦国家的以“学习单元”“学习包”“工作室学校”等模式,实现学习者学历提升和技能技术成长在教学、评价和考核认证方面的“一体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目前,“课证融通”正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中探索前进,如湖州市推进“现代学徒制334模式”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省“双元制”试点的核心是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双方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风险共担。“双元制”试点采取双元招生、双证毕业,即学校与企业直接合作培养企业中的在职员工。对经过学习达到要求的“双元制”毕业生,教育部门发放大专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开发双元教育内容,并确定以企业课程为核心,按企业需求个性化逆向定制教学模块,制定柔性课程,形成双元课程体系。这一创新做法有效调动了企业参与办职教的积极性,为企业生产一线的中职毕业员工找到新的学习成长空间,开创了中低层次技能型人才向高技能人才转化的新途径,从而让每一个“蓝领”拥有螺旋递增式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产教合作”是在不断推进的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育人目标、课程体系、技能技术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生产服务与技术创新、产业文化的接轨与渗透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目前,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推进产教合作的一个适应国情、行之有效的重要载体。刘延东副总理对比先后四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教育部组织了两个科研所、两个地市、六所职业院校作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项目单位。各地就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属性、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探索。
湖州市于2011年始开展了以“政府、学校、企业”为三元,以“两年中职学习、半年学徒岗位轮训、半年准员工生产实践”为三段,以“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种身份转换为主要特征的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334模式”恰恰与国务院常务会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精神高度一致,同时还创造性地实现了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培养培训与终身教育的“三对接”。去年,湖州市各中职学校更是大力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宽度和广度,在扩大试点规模的基础上,完善实施方案,落实配套措施,参加试点的学校增至12所,学生增至1004名,试点专业增至16个。经过三年的完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受到行业企业的高度赞誉。
职业院校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教师等领域通过工学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证融通和产教合作的实现,就是对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晋级,能够从横向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和产业的联动共进,从而进一步增强中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力,提升中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