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懂女人心

2014-05-30 10:48周敏黄德志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梅雨少女男子

周敏 黄德志

摘要:作为施蛰存先生的代表作,《梅雨之夕》曾被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与分析过。文学界多以研究男子的心理为重心,较多相关有影响的文学批评也将男子的行为定义为“精神出轨”。然而《梅雨之夕》中另一位主角——少女的心理和其言行举止一直处于研究领域的边缘。本文提出少女担任了影响或是导致男子精神出轨的角色这一设想,紧密结合小说相关内容进行论证。并结合男子心理刻画,站在女性的角度,对少女的行为变化及由此映射的女性心理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都市女性的真实心理状况。

关键词:《梅雨之夕》精神出轨女性心理

《梅雨之夕》全文几乎没有情节,仅仅记叙了一位男子在下班回家的途中与一位避雨少女邂逅的事件,虽然男子对少女产生好感并产生一系列的遐想,但羅曼蒂克式的爱情也仅仅存在于男子的想象之中,终究回归了现实。男子的这种行为被诸多学者定义为“精神出轨”,此处笔者且不去论争,然而少女的心理向来存活于男子的个人想象中,很少被挖掘出来细谈。作为一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都市女性,她真实的心理状态又是如何,在此不妨细说一番。有俗语云“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话糙理不糙,若果真男子的言行举止能够被定义为“精神出轨”的话,那么少女作为全文的女主人公,或者作为精神出轨者的目标人物,她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 少女的心理及行为细节变化

由于文章几乎通篇是男子的心理描写,因而许多评论文章往往注重研究男子的心理变化而忽视少女的心理变化;而笔者认为虽然通篇是对男子心理的描写,但也未尝不能从男子心理描写中涉及少女的部分来探讨少女的心理变化。

在《梅雨之夕》里通篇都是男子的视角,少女的心理过程的展示是依靠男子的视角以及少女的行为动作所反映的。

首先,少女是一个从电车上下来被雨所阻,在一家木器店的屋檐下躲雨的女人。文中有很长一段关于躲雨的描写,在这段躲雨的时间里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很微妙,特别是少女的心理变化。在最开始的时候,通过男子的心理描写我们看到的是“她的忧闷的眼光正与我的互相交换,在她眼里,我懂得我是正受着诧异,为什么你老是站在这里不走呢”。这虽然是站在男子角度上出发的,但从中可以看到少女在苦闷自己因雨而滞留,至于中年男子她只是觉得他很奇怪有伞却不走还老盯着自己。而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雨还在下,“我”想看少女会怎么办,因而没有走,而少女也没走。少女为什么没走,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把这种情况放在现实生活中换位思考一下,有陌生人在路上盯着你看,你会有什么反应?是走掉还是会任由别人盯着你看。同时如果少女觉得“我”的行为会使她产生不安的感觉,那少女在之后应该拒绝“我”为她打伞才对。“你有着伞,并且穿着皮鞋,等什么人么?雨天在街路上等谁呢?眼睛还这样锐利的看着我,不是没怀着好意么?”这是男子的假想,他觉得他在女主人公的眼里是这个样子的。这是由于全文男子都从自己的角度去揣测女主人公的心思,才会让人有一种男子是一个有目的地去接近去诱惑少女的精神出轨形象。其实不然,作者这种心理描写手法并不是要故意描黑男子的,而只是为了反映男子真实的心理状态,而且少女的没离开,不正说明了少女对男子的好奇和不认为男子会对她的安全造成威胁。至此说明,男女主角之间由不认识到相互之间注意和吸引对方。

接着就是男子眼里的少女“她又在惊异地看着我”。这是少女第二次看男子,少女肯定会对这位有伞却逗留的男子感到好奇,所以她对“我”产生了好奇,“我”想看她如何处理应对。因而,给读者的感受就是虽然雨一直没有停,可女主人公却没有想要离开的想法,而且在躲雨的时间里,她不止一次地朝男子看去,这一定程度上就是男子站在那里流连忘返的原因。因此,这是一种双向建构的行为,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方面行为。虽然男子和少女是两个毫无关系的路人甲和路人乙,但是由于男子和少女之间的相互好奇和吸引构成了一种双向性的情感关系。

其次,虽然通篇都是男子的心理描写,但是从男子的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到少女的一些行为的效果和影响。“我”问了少女是哪里人,姓什么,少女都告诉了“我”,这能不能说明少女对“我”产生了期待。如果少女对“我”有所顾虑,她大可不必告诉“我”,以及“一阵微风,将她的衣缘吹起,飘荡在身后。她扭过脸去避对面吹来的风,闭着眼睛,有些娇媚”。少女为什么要对“我”这样的陌生人做这样的举动呢?这对男性来说难道不是诱惑吗?哪怕这是少女的无意识的流露,那也只能说明她潜意识里对男子有好感而不是排斥。除此之外两个小细节也无意中流露出少女对男子的好感。其一,作为一名女性,如果在路上遇到像文中的男子这样盯着你看的时候,你会怎么应对。正常人的反应就是赶快走开,就算在下雨,也会离开。但是少女没有离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少女觉得“我”的存在对她来说不会造成什么伤害。而且文中的少女是站在店前的,如果她感到不安,她应该会走进店里,店里会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其二,“忽然,我觉得,何以刚才会不觉得呢,我奇怪,她好像在等待我拿我的伞贡献给她,并且送她回去……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荫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她的眼光在对我这样说。”而当“我”提出为她打伞时,少女的反应是对“我”点了点头,极轻微的,默许了“我”替她打伞。至此说明,少女的这些小细节上的无意流露,在某种程度上对男子是一种“诱惑和勾引”。

二、少女真实的心灵状态

《梅雨之夕》里的这场邂逅,应该看得简单平等一些,把它当成一次你情我愿的心灵邂逅。人的本能欲求是没有性别之分的,男女之间是相互吸引的。因此不要把《梅雨之夕》里的少女想得有多么纯洁高尚,她就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平凡普通的少女。青春年少的女子对男子怀有幻想和渴望是很正常的事情。施蛰存认为,“真实与现实微有不同。社会的实际叫做现实,思想、情绪的实际情况叫做真实。”作品“并不必须描写、表现或反映社会现实”,但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情感必须符合人物的心灵状态。“施蛰存力求表现人物心灵状态的真实。”①所以,文中少女的犹豫矜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少女对男子的那种期待和渴望,作者是想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来反映少女那种纠结但又渴望得到男子欣赏的真实心灵状态。

首先,少女的犹豫矜持和小心翼翼不是她讨厌男子的表现,而是她有些害羞不好意思,同时又有些担心男子动机的表现。这样的纠结犹豫苦恼的女性心理,在文中有很多体现。只是作为读者,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些小的细节。文章的第四十七段:“谢谢你,不必送了,雨已经停了。”文章的第五十段:“谢谢你。请回转吧,再会。……”这两次感谢除了礼貌之外,让人体会到少女的小心翼翼的处世行为。她不让男子送到目的地是害怕让家人发现,还是害怕男子对她继续做些什么呢?而当初男子提出打伞送她一程的时候,她可是同意的。这样也难怪男子误以为就算雨停了把她送到目的地也无妨。“不要紧,假使没有妨碍,让我送到了吧。不敢当呀,我可以一个人走了,不必送了,雨已经停了。”但是少女最终还是拒绝了男子的相送。但不是冷若冰霜的拒绝,是一个有层次递进的婉转的拒绝过程。让人能感觉到少女心里那种纠结犹豫的情绪。作者将女性的小心思描写得如此到位和细腻,很生动丰盈地向我们展示了少女在内心深处对男子对这场邂逅的纠结与不舍的苦恼心理。

其次,少女看似被动,实则不然。整篇文章里都是男子占主动,主动提出为少女打伞送少女回家。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少女给读者的印象是保守被动,任由男子摆布的。有评论文章中指出:“施蛰存的善女人们生活得保守而小心,在男女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的一面。”②本文认为此观点有待商榷。所谓“被动”的善女人生活得保守而小心,是指她们的言行和举动;她们的心理却并不一定是被动和保守的。以《梅雨之夕》中的少女为例,全文中看似男子步步紧逼,迫使少女做出选择。“小姐,车子恐怕一时不会有得,假如不妨碍,让我送一送吧。我有着伞。”如少女不同意,那么就没有下文了;类似的还有 “不要紧,假使没有妨碍,让我送到了吧。”如少女拒绝了,也就结束了继续发展的可能。某种程度上说明,所谓“被动”的少女才是这场邂逅的主宰者。少女不是被男子牵着鼻子走的,她是有自己主见和主动权的。虽然少女的言行举止保守被动,但是她在心理上却是占着优势和主动权的。

本文是从少女的心理变化及行为细节去分析其心理状况的,尚有不足之处,有待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和补充。■

①余翠华、胡光惠:《借鉴·变形——论施蛰存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②朱丽:《施蛰存笔下的女人和男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黄德志.施蛰存研究述评[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12).

[2]陈建飞.自我的追寻人性的凸现——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探微[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3).

作 者:周敏,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黄德志,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梅雨少女男子
《梅雨潮信》
梅雨浸湿的乡愁滋味
一击即中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in the Internet era
当这届90后老了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梅雨时节唱江南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