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壮锦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以提升桂林旅游工艺品的民族特色为目标,结合陶瓷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装饰语言,进行壮锦元素陶瓷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从材料运用、设计语言、非遗传承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创新研究。
关键词:壮锦 陶瓷 旅游工艺品 民族文化 创新
[本文是广西教育厅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06LX148)的阶段性成果。]
一、壮锦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历经自汉的开端,唐、宋的发展,明清的鼎盛,清末明初的衰落这千年的发展,自成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据现有史料记载,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可看作是壮锦的滥觞;唐代,壮族织布成为宫廷贡品;北宋设蜀锦院,广西锦(即壮锦)成为贡锦;明清时期,壮锦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也可享用。曾几何时,多少壮族姑娘因其精湛的织造手艺谋得好郎君。然而,随着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传统手工艺,现代生活方式侵入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本世纪,壮锦因其手工艺生产的特点而濒临灭绝,一度经历了传承人蒙如君改行卖米粉的窘况。幸而地方政府从宏观上引导并给予政策扶持,壮锦的发展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受限于自身纯手工的织造特点、布材质难以长期保存、传统风格与现代难以融合等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壮锦以其浓艳泼辣的色彩、节奏强烈的几何纹样、对称工整的骨骼为特征,彰显浓郁的地方特色,传播民族文化。在笔者看来,应该从表现形式、装饰语言、材料应用上进行改变和创新。如果能够结合当下非遗保护的热潮和桂林旅游产业优势,在政府扶持下,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应该能有较大改善。笔者尝试以一种植根于壮锦文化元素又与时代审美接轨、契合广西地方发展特色、具有较强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设计方案,在保证壮锦血脉纯正的前提下输入新鲜血液,来改善壮锦保护和传承的状况,也试图为非遗传承寻找新途径。
二、陶瓷旅游工艺品现状调查
1.旅游工艺品现状调查。以桂林阳朔为例。令人瞠目的自然美景缺乏与之匹配的旅游工艺品,阳朔西街出售的多数工艺品与其他旅游地区无二,让游客恍惚之间不知置身何处。诚然,这或许不仅是阳朔景区存在的问题,全国许多景区的旅游工艺品现状如此。这使得旅游工艺品彰显和传播地域文化的属性难以呈现。
勿容置疑,市场亟需精心设计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这令我们怀念那些优秀旅游工艺品,如俄罗斯的套娃,以其艳丽的色彩、精细的描绘和巧妙的组装,实现了审美性与趣味性的統一;苗族的蜡染和银饰,在今天的贵州、云南等地仍然活跃,成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典范;苏州的刺绣,以其精细的工艺和宽泛的题材受到人们的欢迎,与机器化大生产的结合也令曾经作为贡品的苏绣在现代仍然大放光彩;西安的唐三彩马和侍女、兵马俑,作为微缩古文物的工艺品在很程度上弘扬了民族文化。这些历史积淀的经典作品为本设计方案提供了设计思路的引导和表现手法的借鉴。
2.陶瓷旅游工艺品市场调研
近年来笔者对国内多省市的陶瓷旅游工艺品进行调研。以桂林阳朔和云南丽江为例,陶瓷旅游工艺品表现形式主要有:
(1)陶瓷首饰:景德镇生产居多,手链、项链、挂饰、头饰等,装饰手法涵盖了釉下青花、颜色釉到釉上彩绘。售价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因其美观精致、价格优惠、体积小、便于携带而在各地旅游市场销售良好。
(2)陶瓷摆件:佛山生产居多。以30-50cm高度的人物彩绘陶取胜,形象优美、色彩艳丽。人物形象以公仔、神话人物、佛像等居多。售价根据尺寸大小和制作工艺而定,从几十元到千元不等。
(3)陶瓷玩具:陶瓷口哨居多,佛山生产为主。造型多以富有童趣的小鸟和卡通动物形象为原型,尺寸3-5cm,售价低廉。趣味性和便携性是其优点,也涵盖了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但设计和装饰上改善的空间较大。
三、壮锦元素陶瓷旅游工艺品的创新
结合上述现状分析和市场调研,“壮锦元素陶瓷旅游工艺品设计及创新研究”以壮锦的保护和传承为契机,以旅游工艺品的创新为方向,以陶瓷艺术为表现材料和形式来展开。陶瓷材质表现姊妹艺术的先例较多,无独有偶,2014年9月,由北京天坛艺术馆主办、中国佛教研所等单位协办的“瓷语佛花——佛教文化艺术展”上,数百件佛像题材的陶瓷作品体现了宗教和艺术的融合。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大师将佛教人物的气韵神态融入陶瓷艺术,将珍贵的历史文化借助瓷语诉说,这无疑是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校陶瓷艺术教学的经验,本方案将壮锦的民族元素融合陶瓷旅游工艺品,以陶瓷摆件和装饰品为表现形式来进行设计和创新。
1.材料运用上的创新
鉴于陶瓷材料本身的耐酸碱、抗腐蚀、可以长期保存的优点,陶瓷艺术较强的可塑性和表现力。设计方案尝试改变布材质易腐烂、难保存的劣势,将壮锦元素用陶瓷材料来表达。历史上许多壮锦纹样只能从出土文物的残留碎片获得,如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是研究汉代广西的织锦风格的重要依据,而陶瓷材质传承千年也历久弥新,可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壮锦浓烈的色彩和几何规律的图案,可以借助陶瓷釉上和釉下色彩材料来实现逼真的再现和创造,对于批量生产的产品还可以采用贴花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量。
2.设计语言的创新
结合壮锦的纹样、色彩、骨骼形式等元素进行设计,在产品外形、构图、纹样、色彩、表现语言等方面融合当代审美理念,体现时代特色。采用整体创新、细节传承的实施方法,在整体外观和构成上融入时代特色,细节和元素来自壮锦的纹样。
(1)图案创新:壮锦中传统图案达数十种之多,题材来自生活用品和祥瑞纹样,以几何纹为多。常见的图案有:方格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以及各种花草和动物图形组成的吉祥纹样,如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凤的图案在壮锦中最常见,体现了壮族象征性的审美情怀。在创新设计中,以现代审美要求为原则来构建新的图案体系,试图以这些传统图案为基础融合现代元素进行变形和重构,体现构成感和较简约的现代风格。
(2)色彩创新:壮锦从“白质方纹”到“红配绿,看不俗”的色彩变化,从单色到多色、从简单到复杂的搭配规律,体现了民族的审美特征。“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壮族多喜重彩,对比鲜明强烈。对比色和互补色的运用是壮锦色彩运用的重要特征,这具有强烈的民族烙印和时代特征。本设计在进行色彩元素创新时,采用对壮锦色彩提取的方式,通过构图的间隔和降低明度、纯度的方式来进行调和,希望达到色彩风格的传承和现代审美观念的融合。在热烈奔放的色彩效果中,又能获得简约轻松的美学感受。
(3)构图创新:壮锦图案构成的式样大致有三种: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组成连绵的几何图案;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饰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本设计在构图上会以壮锦本身的构图样式为基础,打破素材本身繁缛密集的整体框架,应用现代设计中的解构和重组等构成手法,注重虚实相间和繁简的变化。
3.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当下工作,田野调查、资料收集、著书立说都在进行。笔者试图对非遗进行再设计并融入现代生活来进行保护和传承。提取非遗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提高传统在现代的融合度。笔者试图使传统文化在保持原本特色的同时具备本时代的审美意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更主动、更深入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也体现了艺术作品时代性的特点。
时代特色鲜明的艺术作品才能留名青史,否则百年后必将淹没在浩瀚的时代烟波里。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其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形成独特的时代特征,时代的先后更迭中更见证了其传承演变的动态历程。以纹样为例:从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纹、隋代后的花鸟图案等,其中不难发现纹样演变和风格流变的脉络;以造型为例:青铜时代的爵、觥、彝、盉等造型在现代均有对应的器物形状,从中可以探索商代青铜器的器皿造型与现代餐具造型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纹样骨骼为例: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骨骼形式在现代设计广泛应用,并作为设计方法载入教材……这些证明了文化艺术自发的传承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艺术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发展,审美特征与时代风格不断融合、调整并继续前进。这个规律体现在诸多领域,比如服装、音乐。这也堅定了笔者在设计作品中赋予壮锦元素时代特征的方向。
4.创新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在以上创新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本课题完成了数十个设计方案,部分作品的实物已完成烧制,进行后期彩绘工作。例如:“壮乡”瓷板设计,提取壮锦元素进行设计,在20cm瓷板上进行雕刻和绘画,装饰手法采用刻花后施透明釉、青花及釉上彩绘的方式;刘三姐壮锦头饰系列,以壮族知名的“刘三姐”人物形象的侧面为造型元素,在15cm的瓷板上进行浅浮雕装饰,结合广西12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和壮锦的图案、色彩元素进行装饰;“象鼻山”彩绘系列,以桂林特色景点为造型元素进行变形,以壮锦图形和色彩元素为装饰素材进行创作。实物作品在绿色渐变底色之上赋以红、蓝、花等浓烈的民族色彩。这些方案设计在实践中反复修改和完善,寻求具备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审美的表现语言。
四、结 语
当今诸多非遗文化亟待保护和传承,诸如敦煌莫高窟壁画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尝试更多途径。本文作为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更寄望于通过本文探讨更好的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新思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 巫慧民.壮锦几何图案渊源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86(01)
[3] 朱岸静.浅析壮锦的工艺特点与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2011(07)
[4] 刘天勇.壮族织锦概说[J].民俗研究,2005(01)
[5]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
作者简介:
蔡花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