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北城市的传统民居色彩面貌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完整的色彩语言。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符号和象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是人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的典范,是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和形式,将传统民居色彩运用于今天的住宅色彩设计中能展现建筑的丰富形态,提升建筑色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关键词:传统民居 色彩运用 比较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批准号:12JDGC016)、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项目序号:281-13050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项目研究成果。]
中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烙印,建筑形象淳朴自然、色彩语言丰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筑色彩随着建筑、建筑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色彩作为最直观的外在视觉语言在建筑和环境中的运用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对传统民居的建筑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出独特的东方风格和丰富的地域性。
一、北京与江浙传统民居色彩运用的特点
(一)共性。第一,对本色呈现的追求。中国传统建筑色彩艳丽多姿,“因其材,呈其色”是传统建筑色彩的一大特点。传统民居多就地选材,除砖瓦等人工制造材料外,大多采用原始天然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材质本色的呈现,直接以材质本色来表现建筑物色彩的做法一直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发展过程中[1]。如江浙民居在木构件表面一般不施加色彩,即使涂色也多采用与木材本色较为接近的颜料油饰,木纹质地清晰可见。而北京民居建筑屋顶采用普通粘土烧制而成的、呈青灰色的粘土瓦,墙身则采用粘土砖砌筑,直接以材料本色表现,不施加其他颜色。因此,建筑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料本身的色彩。
第二,对色彩“务实性”的追求。色彩作为建筑的组成因子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民俗文化中特有的务实性。民间建筑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建筑用色上人们总以满足实用的功能为原则对建筑不同部位进行简单施色。如江浙传统民居建筑采用灰瓦白墙的主色调,木构梁架全部采用木本色或栗褐色,即使是一些装饰石雕也保持着青石的质感,建筑整体色彩朴实清新。民居建筑色彩的务实性还表现在对色彩物理属性的考虑上[2]。暖色调易于吸收阳光,带给人温暖的感觉;冷色调反射率较大,带给人清凉的感觉,传统民居充分发挥色彩的这一性能,体现了色彩运用的实用性。如江浙气候炎热,为减少太阳对室内的辐射,民居建筑都在外墙四面涂上白色等浅色材料。
(二)个性。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建筑,青色砖墙、灰色瓦砾、鲜艳的油漆彩绘交相辉映,既体现了建筑形态的庄重大方,又在沉稳中衬托出活泼的色彩魅力。从屋顶色彩来看,四合院的双坡屋顶上覆盖着与清水砖墙相垂直的灰色瓦片,整个建筑呈现出灰色基调,这种色调朴素沉稳,活泼大方,既与建筑其他构件的色彩相互映衬,又衬托出宫殿建筑群的金碧辉煌;从墙体色彩来看,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的墙体采用浅灰色的清水砖作材料,建筑的山墙面和部分墙体以白色涂料粉刷,墙面和屋脊处使用砖雕,这些砖雕构图均衡古拙、题材丰富、民间艺术味道极浓,砖雕和白色涂料的使用既淡化了墙体的厚重感,又衬托出建筑高雅、富贵的风格;从大门色彩来看,北京四合院大门多使用红色,抢眼亮丽的红色与青色砖墙、灰色瓦砾交替出现,在建筑中起着引导和导向的作用。由此可见,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以灰色为主导色,墙体采用浅灰和中灰,山墙采用白色,大门采用朱红色,这种色彩组合打破了建筑形体的厚重感和沉闷感,使得整个建筑看上去朴素沉稳,活泼大方。
江浙传统民居是典型的水乡民居,建筑色彩秀丽清雅、轻妙细腻,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其独特的民居形式与色彩,一幢幢色彩变化丰富、颜色统一的民居恰似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黑白水墨画[3]。江浙民居以大面积的白色粉墙,屋顶采用当地黑灰色的小青瓦,房屋木构架、门窗以及雕刻等都采用木质材料,施以栗褐色或褐黑色油饰,保持了木料原有的棕黑色或棕褐色,彩绘壁画以墨绘为主,兼施绿色、朱红、白色,色彩雅致,体现了江浙一带的经典传统建筑色彩特征。由此可见,江浙一带传统民居色彩以高明度的黑白强对比为主,以朱红、暗褐、绿色等低纯度强对比的冷色调为搭配,这些色彩与绿树红花、蓝天碧水以及因笼罩在氤氲中长在白墙上的青苔相互辉映,既减轻了黑白色调的冷硬对比度,也突出了民居建筑清丽的气质。
二、影响传统民居色彩运用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的影响。江浙一带是典型的江南城市,民居建筑在色彩上历来就有“粉墙黛瓦马头墙,牛腿挂落花格窗”、“黑白江南”之美称。江浙一带海拔低、雨水多,冬天气候温和,但常受寒风、雨雪袭击;夏季持续时间较长,闷热潮湿。为满足居住的需要,江浙一带民居以白灰抹墙,以黑瓦覆顶,木质门窗装饰,粉墙黛瓦在丛林溪流的映照下共同构成了绮丽如画的水墨江南风光。黑白色在民居中的使用既与山水相协调,又能使建筑从阴晦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因而,形成了明快、素净的视觉效果,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气韵和色彩。北京作为典型的都城型城市,地理条件较为优越,夏季干燥炎热;冬季寒冷,沙尘较多,无霜期较长,日照角度低。为防寒防沙隔热,北京民居采用封闭式合院建筑,合院形态庄重大方,布局严谨,院子宽敞,青灰色的瓦片和砖墙,红门楼、绿屏门,色彩鲜艳的彩绘,形成了以青灰色为主色,大红色搭配,绿蓝点缀的色彩组合。这种民居色彩与北京一年四季自然色彩变化形成了惬意的配合,既与建筑本身的厚重感相协调,又凸显了建筑的庄重大方和古朴典雅。
(二)等级制度的影响。以“礼”为中心的儒家理论长期统治着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建筑色彩等级制的产生就是这种封建礼制的反映。为彰显宫殿的威严华贵,从春秋时期开始,统治阶级就开始使用强烈的原色,提出了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尊的色彩观。《礼记》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一般民居则只能使用灰色或土黄色。随着历史的推进,色彩在建筑上的运用等级规定越来越严格,如唐宋时期规定“凡宫室之制,自天子至于庶士各有等差”,对宅第等级形制、建筑工程做法等都作出严格规定;《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更是对建筑各部的装饰色彩做出严格规定:等级越高,色彩运用越丰富高贵华丽,而最低等级的民居则只能使用无彩系的黑白灰等色彩[4]。这些规定从制度上限制了中国传统民居只能使用“灰蒙蒙”的色彩或任由原材料直接裸露,造成传统民居在整体用色上显得缺乏亮丽的色调和鲜明的对比。因而,与壮丽威严、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色彩相比,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在用色上多以黑白灰或纯度较低的色彩为主,体现出淡雅清新、淳朴自然、朴素大方的乡土气息。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主体文化的形成对传统民居色彩运用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定式。《周礼》指出“画绩之事,杂五色”。天玄地黄、南赤北黑、东青西白,将颜色与方位相联系,以色彩搭配组成空间。汉代五行学不仅将颜色与季节和动物相联系,而且还将这种学说思想运用到建筑色彩搭配上。如与木相对应的青色,象征着春季和青龙;与火相对应的赤色,象征着夏季和朱雀;与土相对应的黑色,象征着冬季和玄武,等等[5]。这些色彩理论在传统民居中的运用不仅使色彩搭配表现出一定的章法,而且还使色彩搭配呈现出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色彩情感。风水学对传统民居色彩运用也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风水对传统建筑的选址、建设和色彩调配影响表现得极为明显,在很大程度上风水学左右着我国传统民居的艺术创作,影响着民居色彩的选择和使用。此外,传统哲学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用色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传统民居的朴素色调,黑白灰单纯统一的层次变化,就深受道家“道法自然”美学思想的影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主张“大象无形”;庄子提出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朴素思想;朱熹主张的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等都深深地渗透在民居建筑色彩运用之中。
三、传统民居色彩运用对当代民居用色的启示
建筑用色就是根据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色彩进行组合和安排,以达到设计的目的。从北京民居与江浙民居用色来看,二者不仅在用色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在色彩的配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色彩体系,但在用色方法上却是一致的,即都使用了和谐配色的原则。色彩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应当充分借鉴传统民居的用色方法,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建筑色彩。
传统民居常用的配色协调方法分为两种:类似协调和对比协调。类似协调在统一中求变化,利用色彩的微妙变化获得良好的效果;对比协调是在变化中求统一,利用色彩间面积效应来达到协调的目的。传统民居常用的配色方法是以主色作支配色,以其他颜色作搭配色,使用其他颜色来作点缀色,丰富建筑整体,达到“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用色目的。如北京四合院以青灰色为主色,以大红色为搭配色,以绿色、蓝色等作点缀;江浙以白色为主色,以黑色、暗褐色为搭配色,以朱红色或绿色作点缀,豐富建筑色彩,增添建筑的活泼性和生动性。江浙民居运用黑白、红绿、暗褐与朱红色的面积对比效应达到平衡,这种无彩色系与有彩色系的对比既可避免有彩色系配色的喧闹,又可避免无彩色系的过分沉寂和凝重。北京民居用色兼用类似协调和对比协调两种方法,以青砖灰瓦为主色,同时以对比强烈的大红来协调灰色的沉闷感,以绿蓝金等点缀色来丰富建筑细节,使色彩达到平衡。
人以居为先。每个城市的传统民居色彩面貌受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和自然风土、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语言。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符号和象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是人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的典范,是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和形式,将传统民居色彩运用于今天的住宅色彩设计中能展现建筑的丰富形态,提升建筑色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注释:
[1] 鲁引.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2] 高履泰,蒋仁敏.建筑色彩原理与技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 杨春风,万奕汐.在灰沉沉与金灿灿之间——北京古城建筑色彩之魅力[J].小城镇建设,2001(07)
[4] 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色彩[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5] 李娟,刘业金.传统民居色彩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06)
作者简介:
郑爱东,苏州科技学院建筑城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