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2014-05-30 00:46王建利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国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新能量。青年学生是“中国梦”的承担者与实现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把“中国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教育、校园生活、榜样教育中,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中国梦;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王建利(1979-),男,陕西南郑人,北京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助理研究员。(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45-02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其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指向促进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属性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新能量。高校深入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促进了高校青年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了高校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升华了高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育人中的内涵。当前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中国梦”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国梦”紧密结合高校校园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2]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梦”是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它包含着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体现着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具有多重文化理念,可以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当代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而努力奋斗。

高校是社会文化、知识传播与创新的基地。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在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校园的文化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引导上。[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崇尚立德树人的理念,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加强,时刻在校风、学风、教风等环节传递着文化内涵,引领当代青年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中国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更是青年学生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充分运用“中国梦”的丰富知识,促进青年学生确立一个精神坐标与一种价值追求,把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内涵,提供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方向,内化到日常的细微生活之中,内化到高校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以保证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源,促进个人与学校、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二、“中国梦”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一百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又反映了无数革命前辈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大学校园文化对内构成学校发展的内在凝聚力,对外则担负着推动社会开放与发展的使命。”[4]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向导力量,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目标,服务于高校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5]在“中国梦”的引领下,主要可以從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把“中国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基本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主宰青年学生各项行动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一定影响。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乏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会如一盘散沙,民心不齐、纷争难止、四分五裂。高等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邓小平同志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在开展“中国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其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中国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引导青年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提高思想素质、强化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2.把“中国梦”融入到实践教育中

自“中国梦”的相关论述在社会上传播以来,社会及高校的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都为青年学生提高“中国梦”的认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既是理论的源泉,又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反过来,在充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高校青年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对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难免认识不足、不全,容易形成“空谈误国”,对社会发展具有一些负面情绪。而核心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等决定着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它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强劲的精神动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青年学生应该主动把握“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青年学生的梦,认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的实现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把社会实践工作与人才培养、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在实践中要学会做人、做事,提高处理好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能力。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才有可能梦想成真。

3.把“中国梦”融入校园生活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时期青年学生的特点,在现有资源与条件下,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沃土与摇篮,高校青年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独立的生活环境,深广的学习内容,浓厚的学术氛围,纷繁的校园文化,但学习仍是大学校园生活的基本内容。在校园生活中,各种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始终需要结合国家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引导青年学生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主要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把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形势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了解国际、国内经济与政策发展形势,帮助青年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性地对待国家安全和国际社会热点问题、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同祖国利益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是引导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学习习惯,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文化的大学精神。

4.把“中国梦”融入榜样教育中

榜样教育法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法。从历史经验来看,榜样教育法是唤起人们巨大的革命热情、激励人们无私奉献、鼓舞人们斗志的最普及、最见效的方法之一。榜样教育法的三个功能是自我激励功能、政治导向功能、教育保证功能。[6]榜样教育是为了满足大学生内心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它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的可塑性强,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活力,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跟着学、跟着走,这样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时代造就英雄,榜样引领时代。近年来,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平民英雄”、“身边好人”,他们的善行壮举激扬人心、温暖社会,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昭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在高校内,在青年学生的身边,也涌现出了在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的优秀人物,如每年评选出来的感动中国人物和高校大学生自强之星,这些榜樣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了不凡力量。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为祖国实现“中国梦”、“青春梦”的榜样,扩大榜样学习的范围,活跃榜样学习的气氛,使大学生在接受朋辈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形成一种学榜样、赶先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使自身更好地发展,从而实现“一点红带动一片红”,个人与群体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长林.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3]马德秀.校园文化,重在引导价值追求[N].人民日报,2012-07-27(9).

[4]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5]陈冲,杨延圣.“中国梦”引领下的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8).

[6]范宇刚,李彦,邓雪南.浅论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朋辈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责任编辑:孙晴)

猜你喜欢
中国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