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
摘 要:本文拟探讨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从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之滥觞,至二十世纪中后期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有外向内从整体上综合分析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动因和写作特点。
关键词:创作动因;时代;种族;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2
美国主流文学从殖民地时期已经走过近四个世纪,华裔美国文学只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然而其中的华裔美国女性文学虽然起步较晚,却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多变的写作手法,在美国主流文学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回溯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亚裔作家伊迪丝.伊顿独角书写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多层面,多声道的撰写;首先,唐人街女作家黄玉雪作品在二战末期闪亮登场,随后七十年代唐亭亭作品,八十年代的谭恩美,九十年代的任璧莲、伍惠明。使人情不自禁要回望历史,从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淘金时代华人移民大潮到二十世纪初期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之滥觞,这期间为何难寻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之踪影?华裔美国女性文学有着独特的女性特点,那么,什么因素是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发展的推动力?
一、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动因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H.A.Taine)在他《艺术哲学》中提出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1]即文学创作决定于时代、种族和环境。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指社会文化观念、思潮制度,包括国家政策、政治斗争、宗教信仰等等社会环境,。因此,接下来考证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种族和环境要素。
1、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社会时代背景-反华势力禁止女性入境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早到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多是开发美国西部的男性劳工。因美国社会排华势力-美国资本家、政客、种族主义者和白人劳工,不仅排斥华人劳工,也禁止中国妇女入境。按照学者乔治.佩弗尔在他的《假如他们不把妇女带来——排华之前的华人妇女移民史》书中所述,“假如他们不把他们的女人带来”,不繁衍后代,美国就永远有可利用的“廉价劳动力”来源。[2]从1875《佩奇法》到1882的《排华法案》及1888年的《司各特法案》可以看出当时美国排华势力的丑恶嘴脸,禁止所谓“妓女”的华人女性进入美国。其实是以此为借口,阻碍中国妇女和劳工的妻女的移民。
中国妇女不仅在移民政策上受到的极大歧视和排斥,而且在入境前的“天使岛”滞留审问期间,更受到非人的待遇,她们与一起来的丈夫或父亲隔离或被遣返。
2、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种族要素 -种族主义、性别歧视
丹纳的种族指的是种族特性,它来源于天生的遗传性,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独有特性,这是一种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原始印记。[3]美国自称 “大熔炉”,指的是单向的“异族同化”。而自称 “Chinaman”的华裔具有中华民族异乎寻常的勤奋、勇敢、吃苦耐劳和温和、善良、恭敬、忍让的优秀品质。正是内在的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中国劳工在美挖矿井和修铁路中任劳任怨,却被白人工人认为威胁到他们的生存而遭受仇恨和排斥。
排华媒体或甚是美国作家,对华人的形象已经完全的程式化。如反华的旧金山报界,把男子定性为“苦力”,把华裔妇女诬蔑为“妓女”。 [4]
3、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环境—边缘化、夹缝生存
对于在美的中国移民女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期,她们多是劳工、农夫、厨师的妻子和经营洗衣店、中餐馆的妻子。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管理家务。[6]由于当地白人排华和种族歧视,她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于唐人街或华人居住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主流社会反华势力情绪高涨,种族歧视大行其道。在美华裔妇女处于美国社会的边缘;不仅如此,而且在美国的华人社区或居住区,仍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氛围”—以男权为中心的男耕女织的家庭观念,女性生存的意义限制为妻子、母亲的角色。并且在美帝国主义霸权势力下,美国当局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压迫弱势的华裔族群,在文化上,也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偏见的“东方主义”、种族霸权主义。
因此此时,在美国主流文化里,华裔美国女性文学还不存在发展的任何要素,无论时代、环境还是种族,此时的失声状态,也正是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话语”与“权力”理论的佐证。
虽然被后来研究者称为北美亚裔女性作家第一人的埃迪斯 .伊顿(Edith Maude Eaton),在1989到1913年,以“水仙花”(Sui Sin Fa)的中國人身份发表大量短篇小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欧亚裔人的回忆拾零》 (1909)和《春香夫人》(1912) 。但是,作品没有引起社会的强烈共鸣,也不可能在霸权主义,种族主义横行和排华的思潮的主流美国文化下引起注目。 在1914年伊顿英年早逝后,作品便无人问津,61年后,直到1975年才在《哎呀!美国亚裔作家作品集》确定了伊顿在华裔文学史上的先驱地位。
二、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华裔美国女性文学
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7] 因此,种族、环境、时代三者是一个整体,制约着文学创作的发展,影响着文学创作的走向。所以,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战末期,美国对华移民政策改善,美国大众对华裔的态度开始好转,美国学者“大熔炉”论,提倡美国文化应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因子,着意打造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于是,华裔美国女性走出了家庭,冲破中国传统对女性的束缚和种族偏见,女性主体意识不断提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她们得到了更高的教育机会,也获得了更多的参与社会的权利,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表达源自民族内在根源的内心独白。
作为第二代华裔女性及作家的代表黄玉雪, 创作了自己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体现了中国的女性的勤劳正直、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华裔女性在美国种族歧视下,摆脱了来自于父辈中国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取得社会成就的故事。正是种族要素的内部根源,社会环境的外部影响力和时代思潮的推动,使得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在主流文化中华丽转身,获得社会的认可。
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华裔美国女性文学
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这种种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原始模型的巨大标志,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生命力量或原始冲动,是第一性的不变的印痕,它隐藏在这个种族的变化着的语言、宗教、文学和哲学之中,隐藏在种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8]在这种历史进程的大潮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爆发了反越战争运动、黑人民权运动、泛亚运动、女权主义运动,争取各种平等权利的社会活动非常活跃,在伴随而兴起各种文化思潮下,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创作,也如决堤之大坝,呼之欲出。一批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如,唐亭亭,谭恩美、任碧莲 ,伍慧明等,他们对华裔先辈在美受压迫受歧视的历史刻骨铭心,对现实生活中的种族歧视了若指掌。 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有着和丹纳类似的关于文学创作要素的描述,厨川白村认为,正是“主的欲望”与 “社会压迫”这两种力的冲突,才产生了苦闷压抑的情绪,[9]正是华裔美国女性作家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抑下的内心苦闷的呐喊,与“社会压迫”成了文学藝术创造的“原动力”。
在新的时代文化思潮影响下,特别是,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以及伍惠明在表现华裔女性美国文学创作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不同于初期的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多是自传体的写实作品,有更多虚实结合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反传统、反中心,反霸权、倡导多元文化的特点;如作家任碧莲的反本质主义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并且,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不同的“原型”,如“英雄”、“母亲”、“魔鬼”、“智者”、“死而复生”、 “骨” 、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使得作品显得阴冷、多面、怪异、超凡 ,是古老幽灵在作家身上的还魂,是中国 “魂”追寻中国“根”的“ 原型意象”, 是女性主义意识的“集体无意思”[10]表现。
四、总结:
以上首先从丹纳的文学创作三要素:时代、种族和环境,诠释了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创作动因以及早期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兴起艰难之因。并且,进一步说明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在随着时代进步的推动下,伴随着国家政策和社会文化观念、社会思潮之社会环境的外部压力, 种族因素才是推动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内部根源。其次,回溯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发展同时也对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之特点进行了不同时代的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 3,7,8]Hippolyte Taine;The Philosophy of Art[M];Nabu Press 2010(02)
[2 ,4]George Anthony Peffer;if They Don't Bring Their Women Here: Chinese Female
Immigration before Exclusion [M];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9(01)
[5,9,10]鲁枢元;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心理学[M];学林出版社2011(01)
[6]令湖萍; 金山谣:华裔美国文学简史及主要有关史料述评[J];美国研究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