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比较分析

2014-05-30 03:06冯传文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分析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都是社会发展的实践模式,同样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二者却有着明显的差別。本文通过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概括,对二者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做出比较分析,得出民主社会主义为何不适合中国,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比较,分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以民为本;市场经济;共同富裕;中华文化;民主政治。

二、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比较分析

(一)二者共通之处

1.市场经济发展的交融性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民主社会主义大多在肯定市场的前提下认为国家对经济生活有责任,政府应为经济发展提供应有的条件,不能盲目指挥经济运行,市场的发展最终要满足大多数人的经济需求和服务于公共利益,这与中国首创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原则近似,因此它与改革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模式有理念的同一之处和实践的平衡性,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构成就是经济上的市场化。

2.所有制结构与分配制度的交融性

中国所有制的发展方向就是混合所有,这也是现代国家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要求。一方面,所有制问题归根结底是产权问题,只有产权明晰责任与义务的主体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才有具体承担者,毕竟公有私有的范畴是不确定的也不是绝对的,共和私都必须有具体的代表来推进经济的进步,这些必须由市场来抉择,社会主义国家选择回归市场也是回归现代性的选择。另一方面,结合市场使发展为全体人民所共有,这从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中体现,表达了社会主义是人的社会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两种社会主义模式在经济上的共有目标,即追求经济的平等权利与社会公平正义,这既是从民主社会主义所始终关注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应有命题。

(二)二者的差异之处

1.两者的指导思想不同

在指导思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思想上的多元化倾向。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民主社会主义倡导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地位。它把各种思想观点熔为一炉,但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两者政治制度不同

在民主制度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议行合一”,即既决定国家方针政策,又领导行政机关,它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向人民群众传达各项精神。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民主宪政是它的核心主张,它定义的民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四个方面。在政治上,民主宪政主张多个政党轮流执政、二权分立;并希望通过改善劳资关系、建设福利国家政策,更好地实现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观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民主。

3.两者的经济制度不同

在所有制方面,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整个生产关系体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性的方面。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实行混合经济制度,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例如,瑞典的私有制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国有化的程度却是很低的。

在分配制度方面,民主社会主义运用税收等经济杠杆调节公民的收入分配。首次分配根据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比例进行,经过再次分配之后,劳资双方的收入比例减小。我国则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的这种分配制度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状况相适应的,它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也确立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待民主社会主义的态度上应当是客观的。在历史和现实的选择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客观必然也是主观抉择。我们尊重中国的改革之路,也同样尊重其它国家的社会发展之路。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共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加繁荣、更加包容,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求同存异中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能够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进程,并在多样化的基点上成为不断丰富更新的社会发展现实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霏.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当代社会走向中的思潮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97.

[2] 高放,张泽森,曹德成.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60.

[3] 舒新. 论如何对待当代西方社会民主主义思潮[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

[4] 侯远长.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J].中州学刊,2005.

作者简介:冯传文,(1990.9),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