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能否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经济目标能否实现。基于此,文章试图通过探讨什么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等内容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6-0001-02
1 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由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构成。企业内部控制必须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它们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绳。
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确保对内及对外报告的质量,这要求维持适当的记录和程序,以提供有关企业内外部及时相关可靠的信息。内部控制在配合实现独立而又有重叠的经营、财务报告和法规遵守的目标时,可以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察。控制环境是董事会及管理层对待规定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态度及采取的行动。它是其他内部控制元素的根基,并提供纪律及结构;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企业的管理层针对公司的内外部因素,对公司的所有业务按照可控性进行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是指能确保管理层的决策指示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以实现企业目标。信息与沟通是指必须为管理者提供与所采取的与行动相关的及时、准确及可以理解的信息。监察是指持续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及表现情况的程序。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监察人。内部控制程序应保持简单直接,同时需要确保成本没有超过效益。
要建立以以产权为依托,“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市场经济竞争主体,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一项根本任务和长远目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内部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可以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工作团队,也可以成立内部控制专职机构,专门负责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事务性工作。所谓管理科学,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包括科学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在内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对组织框架、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企业层面的控制,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实施重大影响,同时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直接相关的控制相匹配。加强对企业资金、采购、资产、销售、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编制、分析、全面预算、内部信息传递、信息控制等业务层面的控制,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针对具体业务和事项实施相关控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协调、有序、高效的运行。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典型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它是经政府注册的盈利性法人组织,并且独立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对所有者来说,其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如果没有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保证,经营者就可能随意歪曲财务会计信息,所有者的利益就会受损。对于经营者而言,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其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协调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尽可能使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在数量上和时间上达到动态的协调平衡。在现代企业中,经营者一般不拥有占支配地位的股权,他们只是所有者的代理人。由于签约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和利益不对称,所有者希望经营者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工作,实现财富的最大化,而经营者则有其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这样,受托人或代理人就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做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但能够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而且能够促使所有者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调动经营者管理好企业的积极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平衡、稳定、协调地发展。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用来促进提高经营的效率,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为配合企业切实执行强化内部控制工作,促进企业运营、合规、财务报告这几方面的真实完整,我国于2010年4月26日发布的《配套指引》,要求企业要对其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进行有效性评价,披露年度的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企业董事会应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根据《评价指引》的要求,企业要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程序,有序地开展工作,包括方案的制订,组织评价工作组、对方案实施的评价与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及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我国2010年4月发布的《内部规范》中还要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聘请符合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规范和配套办法及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2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不是很完备。
2.1 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公司各职能部门之间,比较重视对各自部门之间的管理与指导,而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重视不足。
2.2 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
多数企业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甚至有的领导把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有的不注重对企业职工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使得员工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导致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2.3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企业应该结合本单位工作特点和管理要求,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现实中,许多企业却只注重建章立法,根本没有考虑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而随意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又没有配套相应的责权制度,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操作性不足,缺乏有效性和完整性。
2.4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不完善
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在我国,一些企业基于成本的考虑,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设立也附属于财务部门,仅仅履行会计监督和复核职能,组织地位较低。而且内部审计机制独立性不强,审计结果容易受管理层主观意识所左右,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内部控制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2.5 对企业风险评估不足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从商业活动的层面上分主要是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可以简单是我认为就是经营企业时面临的风险。它包括: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性风险、项目风险,信用风险、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和声誉风险。在诸多风险中,大多数企业最主要的风险是营运风险。但无论是什么风险,企业都应该具有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风险管理。
2.6 内部控制监督乏力
为了加强内控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这样一个庞大的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加上各种外部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管理分散,缺乏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监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 如何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程序十分必要。
3.1 构筑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益和效率。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我国已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的会计行政法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3.2 加强对法律环境的建设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人们对法律的理解还很不到位,没有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大环境。
3.3 强化内控思想意识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重视不够,企业管理层在很大程度上只重视企业业务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减变动,经常忽视内部控制制度不足引起的不良后果,会计的事前监督、事中复核和事后审计只流于形式。
3.4 加强外部监督力度
利用各种外部监督的功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
3.5 强化风险管理
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市场经济时期,但是计划经济的影子随处可见,市场竞争有不规范的地方,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对经营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导致大量的资产损失。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财会[2001]41号,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货币资金[S].
[2] 陈天泉,吴焱新,王薇.内部会计控制实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陈栋,牛冬梅.关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J].江苏商论,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