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市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策略分析

2014-05-30 20:28张本飞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市场导向产业链

摘要近10年来,峨眉山市农地资源迅速减少,单一功能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峨眉农业工业化进程。该研究分析了峨眉山市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峨眉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策略:统一规划和系统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和生态等多功能农业,防止恶性竞争、过度开发、污染和破坏自然与文化资源;根据不同分区的特点重点发展不同的细分农业产业;加强峨眉产业链的完整性,提高峨眉多功能农业的市场导向,增强农业社会服务组织的系统性。

关键词多功能农业;产业链;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745-02

基金项目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科研项目(13SPRITS07)。

作者简介张本飞(1978-),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

近10年来,峨眉山市农地资源迅速减少,耕地资源由2002年的15 826 hm2下降到2011年的13 780 hm2,人均耕地资源较之10年前下降13.9%。由于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单一功能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峨眉农业工业化进程,需要用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观重新整合传统农业资源。根据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定义,多功能农业(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是指具有为社会提供食物和植物纤维之外其他功能的农业,这些功能包括保护土壤、改善环境、清新空气、涵养水源、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物种保存、景观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传承等[1]。该研究所讨论的峨眉多功能农业正是基于以上定义,同时强调农业的观光旅游、文化教育、农副产品集约生产、生态和谐、多产业融合发展等综合功能。

1多功能农业理论综述

20世纪40年代,在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还没有认识到农业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之时,张培刚先生在其英文版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农业四大贡献”(包括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2],然而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这一发展经济学重要思想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如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中将经济起飞的首要条件定位社会储蓄率由5%提高到10%,在该理论中,完全没有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论述[3];又如在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中农业进步无足轻重,农业的作用被定义为消极地为工业扩张无限供给廉价劳动力[4]。20世纪50年代末Hirschman指出农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受害者,较之制造业,农业缺少强大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因而农业发展动力不足。20世纪60年代Kuznets、Johnston和 Mellor等经济学家开始重新论述“农业四大贡献”,然而这些论述重点在于强调转变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从农业抽取生产要素和资源以扩张第二、三产业[5-6]。20世纪60年代中期Schultz提出通過人力资本积累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然而其改造的目的仍然只是经济增长,而不是关注农业和农村发展本身。20世纪70年代Schumacher 论述了农业除了提高食物和纤维等基本功能之外,还有为人类提供人性化的亲自然环境等功能[7],这一人本主义反思直接引发了多功能农业概念的提出。21世纪初期日本经济学家祖田修吸取了农业区位论和多功能农业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提出“空间农学”论:中小城市应与农村结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得农业实现生产价值、生活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一体化的综合目标[8]。此综合目标的实现亦即多功能农业实现整体价值[9]。多功能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性的特征,公共产品理论为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分析范式,而联合生产理论则为多功能农业低成本运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峨眉山市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自然条件优势。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川西平原接壤,西南连接大小凉山,属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是“华西雨屏”的一部分,降雨量充沛,适合于发展多功能农业[10]。

峨眉山市年均降雨量为1 554 mm,最大可达2 200 mm,是全国均值的3~4倍。峨眉山市夏季降雨量占全年60%以上,在1 000 mm左右,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宜农的气候不仅为峨眉山市基础农业功能的开发创造了比较优势,而且为峨眉“茶、药”两大特色农业在全国成为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峨眉山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总面积7万hm2,现已知拥有高等植物3 200种,240科以上,约占川内植物物种总数的30%和国内植物物种总数的10%。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峨眉较之川内其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以实现保护土壤、改善环境、清新空气、涵养水源、保护生态、保存物种和形成景观等现代农业的综合功能[10]。

2.1.2经济基础较好。多功能农业立足于农业经济,同时依赖于乡村-城市发展模式,只有当城乡生活水平高于生存水准时多功能农业才有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峨眉城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在西部百强县排名第52位,投资潜力排名西部百强县前50名。2012年峨眉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60亿元,同比增长13.6%,人均GDP为36 700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亿元,同比增长3%;出口创汇7700万美元,增长30%;基本养老保险实现98%以上覆盖,城乡低保的覆盖面分别扩大6%和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 000元。高于生存水准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使得峨眉农业无须仅专注于发挥其基础农业功能,而应积极开发除提供粮食和纤维之外的其他综合功能。

峨眉山市中药材产业和茶业的发展具有十分良好的经济基础。峨眉山市建成了国家级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和省级黄连无公害基地,其中茶业基地成为国内最大茶叶集散基地,峨眉“茶、药”两大特色农业享誉全国。药材种植总面积超过2 000 hm2,产量900 t,产值达4 000万元以上;茶园种植面积超过1.33万hm2,鲜茶叶总产量6万t,产值20亿元,其中峨眉双福前端茶叶基地面积733.33 hm2,无公害茶叶基地400 hm2,覆盖了双福镇80%的村落。峨眉大西南茶叶市场年加工销售茶叶120万kg,销往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峨眉中药材种植园和茶园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健康的药品和饮品,而且还承载着保护土壤、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等多项功能[10]。

2.1.3文化资源优势。千百年来,释、儒、道等多种文化在峨眉不断的融合、碰撞和演变,形成特有的集佛禅、武术和茶为一体的峨眉文化。峨眉境内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省级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7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市级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5名,省级文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其中峨眉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可以有效整合独特的峨眉文化资源与农业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从而使得峨眉农业实现生产价值、生活休闲旅游价值、生态环境保护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一体化的综合目标。

2.2 劣势分析

2.2.1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峨眉缺少完整的产业链,无法有效地将传统的基础功能农业转向为现代多功能农业。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包括生产前端的农业信息传播、市场调查、技术扩散和生产后端的深加工、销售等环节。这些农业生产前端的各环节引导农户以市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农业生产后端的各环节则是实现农产品增值功能,从而将第一产业的传统农业转换为第二、三产业的现代多功能农业。根据《峨眉统计年鉴2013》,2012年峨眉农业服务业产值不足500万元,而种植业产值为10亿元,农业服务业产值不到种植业的1%;峨眉农业服务业增加值绝对规模偏小,而且其增长亦停滞不前,2008~2012年其平均增速为-0.72%。峨眉产业链的不完全使得峨眉传统农业无法有效转化为增值较强的第二、三产业的现代多功能农业,亦无法降低传统农业生产的高风险。

2.2.2环境污染加重。由于工业排放、城市生活污染以及旅游业开发造成峨眉水资源污染不断加重从而损害峨眉多功能农业健康平衡的发展。根据《峨眉统计年鉴2012》,峨眉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已达9 629 055万标m3,同比增长17.4%;烟尘排放量为5 132.6 t,同比增长32.9%;城市生活污水氨氮产生系数为8.7 g/(人·日),同比增长24.3%;生活污水氨氮产生量为666.8 t,同比增长53.5%;生活污水氨氮排放量为315.6 t,同比增长15.4%;另一方面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为1 219.1万标m3/h,同比下降38.3%。与此同时,峨眉七里坪和张沟等地的农家乐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引导,导致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没有统一收集、清运和处理,从而导致峨眉水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峨眉河和临江河等水系色度、挥发性酚和化学需氧量超标,其中峨眉河部分河段的污径比高于0.008。峨眉水资源的破坏严重阻碍了峨眉可持续地开发多功能农业,同时亦损害了峨眉多功能农业的市场需求。

3政策建议

根据对峨眉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可以得到如下政策含义:

第一,统一规划和系统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和生态农业,防止恶性竞争、过度开发、污染和破坏自然与文化资源;整合茶园、中药材种植园、果园以及蔬菜种植园等资源,带动休闲观光农业的成片发展。

第二,延长峨眉地区现代多功能农业产业链,增强峨眉农业的市场导向,提高农业社会服务组织的系统性,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后续环节,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第三,根据不同分区的地形和气候差异,重点发展不同的细分农业产业。对于光热水资源相对较好的低山丘陵地区,可根据其土壤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经濟农作物。对于黄壤性水稻土类,应兴修水利工程,完善区域排灌,降低地下水位从而降低土壤湿度,将冬水田改造为水旱轮作田,如此可让水稻土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其土壤结构由分散结构向棱块状结和棱柱状结构转变,既能增强表层土的土壤肥力又能保护下层土壤的潜育生产力不被破坏;对于光热水资源相对较好的低山丘陵地区,可根据其土壤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高产生态农作物等;对于平坝区可以根据各片平地规模选择适宜于不同集约化生产程度的农作物,同时加强该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平坝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a new paradigm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M].Farnham:Ashgate Publishing,Ltd.,2003.

[2] 陈文科.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的两次飞跃[J].江汉论坛,2012(2):23-27.

[3] 郭熙保.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J].经济学动态,2012 (12):131-135.

[4] 宗义湘.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2010(10):23-35.

[6] 许崇正.人的发展经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 SCHUMACHER E F.Small is beautiful: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M].New York:Random House,1993.

[8] 张玉林.现代化冶之后的东亚农业和农村社会[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3):11-16.

[9] 涂妍.古典区位论到新古典区位论:一个综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5):38-42.

猜你喜欢
市场导向产业链
市场导向下的科研监管困境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困境与出路
基于组织文化理论的市场导向本质及系统框架
产业链春之奏鸣
基于市场导向下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