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春 刘建荣 吴小勇
统筹
联动机制
——全市31个市级牵头及配合部门、38个区县政府及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全力参与,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统筹联动机制
2013年8月,市委、市政府要办好22件民生实事——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赫然居首。
新一轮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市级牵头部门达五个,参与区县更是密布“一圈两翼”。
如此浩大工程,如何协同推进?
顶层设计“集团军”
2013年年初的一天,市国土房管局。
一上班,干部董秘的目光就被辦公桌吸引住了。
桌面上,放着一份文件——《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
“2013—2017年,全市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0万人……”董秘翻开文件,心潮有些澎湃。
“这可是场硬仗。”她说,“生态扶贫搬迁牵扯面广、涉及群体庞大,如果大家各自为政,不仅影响效率,甚至可能好心办坏事。”
这样的忧虑不无道理。
“大型扶贫工程由相关职能部门分散牵头,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一位扶贫干部这样总结——
一是容易造成补助标准不一。
二是容易导致部门间“踢皮球”。
三是各部门进度不一,影响全盘。
新一轮搬迁,如何克服以上问题?
2013年6月,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开了一次会。
针对统筹协同问题,这次会议连下“猛药”——
市级战略层面,建立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片联系制度,直接负责所联系区县的督查、协调和指导。
区县战术层面,建立参与区县领导和部门“分点(片)包干”工作责任制度。
政令畅通层面,相关计划由市有关部门会同市发改委下达,由有关区县统一组织实施。
很快,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集团军”建制成形。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大环节,“集团军”很快就战力凸显。
资金打捆助“搬出”
2013年年初的一天,城口县岚天乡。
“农户搬家,政府还有补贴?”听人谈起搬迁政策,贫困户李成林心里一热。
他赶紧向村干部打听。
“自己也要出一些——我没钱。”李成林心又凉了。
在“搬得出”环节,“没钱”成为一大瓶颈。
据测算,农村搬迁成本主要有三项——新建或新购房屋以及获取宅基权费用,水、电、气等入户费,搬迁产生的运输、人工等费用。
三项成本相加,让不少贫困农户望而却步。
“如不突破这个困境,就可能导致‘搬富不搬贫。”
如此难题,如何解决?
“让农民‘搬得出,不能单纯靠政府投钱。”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说。
针对这个问题,五个市级牵头部门突破行政壁垒,整合各自掌握的政策资金,推出了差异化补助体系——
一是大幅提高专项扶贫搬迁补助标准,根据农户个体经济状况进行差异化补助。
二是将国土整治、危旧房改造、基础建设等资金打捆使用。
三是创新农村宅基地复垦地票制度,弥补贫困农户资金缺口。
很快,李成林就从中受益。
2013年9月下旬,李成林搬进了新家——在大洪坝生态移民安置点,他拥有了一套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新房。
“通过地票交易、贫困补助、费用减免……房屋总价约15万元,我只出了5万元。”李成林笑出了声。
协同建设助“稳住”
“安置点有没有公路?”
“政府管不管‘三通?”
“电话线哪个来装?”
听到乡里要搞生态扶贫搬迁,胡秀英脑中冒出一串问号。
胡秀英老家位于酉阳县木叶乡梨耳村六组,由于不通公路,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当生态扶贫搬迁的消息传来,她立即决定参与。
可搬迁安置点的硬件条件,却成了胡秀英的“心结”。
“如果安置点基础设施跟不上,那我还搬下去干啥子?”她说。
胡秀英的“心结”,凸显出“稳得住”环节的一个悬念——安置区硬件环境,能否达到搬迁户预期?
为此,各牵头部门会同教育、水利、交通、卫生等部门及相关区县,进行了一连串探索——
首先,结合区县具体安置点实际,将生态扶贫搬迁和其他一些大型基建项目结合,整合资金,实现妥善配套。
其次,整合国土、城建、农业、水利等部门建设资源,集中用于安置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建设。
再次,针对不同安置点情况,通过区县次级协调和整合,推出个性化建设方案。
这样的协同作战,让胡秀英看到了希望。
木叶乡生态扶贫搬迁启动之初,乡党委、政府宣布了配套政策——整合扶贫政策,给予每个搬迁户1.2万元的硬件补助;同时,水、电、闭路电视、绿化等设施,也全部由相关部门配套解决。
听到这个消息,胡秀英心里的“结”被解开了。
资源合力助“致富”
19岁那年,唐云顺走出位于秀山县梅江镇兴隆坳村的家,加入打工大军。
其间,他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
迫于生计,唐云顺夫妇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继续外出谋生。
从此,“一家团圆”和“回乡创业”成了他的两个梦想。
“市里在搞生态扶贫搬迁——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2013年,唐云顺夫妇回乡探亲,听说了这个消息。
唐云顺顿时忐忑起来。
“我想搬家。”他挠着头琢磨,“但下山后一家人如何生活——难不成继续出去打工?”
唐云顺的犹豫,凸显出生态扶贫搬迁的第三个难关——如何能致富?
针对这个问题,“集团作战”再一次显示威力——
一是提前规划,在安置区的选址上,以城郊、产业园和旅游景区周边等地区为重点,搬迁户可就近务工或发展乡村旅游等。
二是鼓励自愿进城的搬迁户,向旅游景区周边、工业园区附近、中心镇延伸地区集中,同时提供稳定的就业配套服务和公共基础服务。
三是鼓励愿意继续务农的搬迁户,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和乡村服务业,同时引导其加入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获得财产性收入。
与此同时,各区县又结合区域实际,力争“让每户搬迁户都有一个就业机会或致富项目”。
瞧着帮扶政策一波波出台,唐云顺不再犹豫。
当年,他领着一家老小下了山。
“在镇党委政府和县农委等部门帮助下,我开起了建材店。开业第一个月,就收入4000元!”乔迁新居之际,他的两个梦想都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