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
答卷·制度
——22件民生实事推进一年来,各市级部门、各区县在抓好具体民生项目的同时,也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把办好22件民生实事纳入制度化轨道
资金
保障机制
——全市形成了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利用相关专项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一系列资金保障机制,确保22件民生实事得以顺利实施
2013年8月的一天,渝北区回兴街道,陈泽懿老人家。
一场家庭会议正在召开。
“那个敬老院,远不说,还进不去!”陈泽懿一脸无奈。
“条件也不好,我们也不放心。”作为女儿,周颐否决了父母去敬老院的想法。
“要是有个近点的养老中心,白天去耍,晚上回家住,就好了。”陈泽懿说。
“受传统文化影响,大部分老人仍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市民政局局长刘涛说。
很快,“陈泽懿们”的需求有了回应。
2013年8月下旬,市委、市政府推出办好22件民生实事,其中一件就是“2013年到2017年,建设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如何确保目标完成?市民政局打起了“制度”的主意。
养老瓶颈
2013年7月中旬,骄阳似火。
在等待半年后,72岁的江卫国得到一个失望的消息——他想到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颐养天年的愿望,暂时搁浅。
“在我前面,排队登记的还有286人……”江卫国一脸失望。
家住江北区华新街的江卫国是一位空巢老人,身体一向不太好,老伴去世得早,女儿又远在湖北。
“真不知道去哪里养老?”江卫国直摇头。
截至2012年年底,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口584.4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47%。重庆老龄化率西部第一、全国第五。
与陈泽懿和江卫国一样,“待在家里‘空巢,去敬老院‘空心”是很多老人的纠结。
养老为何这么难?
“供需不平衡,重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滞后,社区养老又跟不上。”
社区养老为何跟不上?
“最大的瓶颈是资金问题!”
为何不调动社会力量?
“重庆相关制度建设滞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很难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养老行业。”
一连串追问后,市民政局的思路清晰起来。
“探索制度建设,撬动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刘涛给出答案。
2014年4月21日,重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意见》再次提到要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刘涛说。
而此前,重庆社会化养老制度建设已经探索了很多年。
2008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通知》。
2009年,开展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试点工作,明确了八个方面的政策。
2012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意见》。
…………
制度的完善,掀起了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业的热潮。
多元投资
2013年10月23日,空巢老人梁隆学家。
“这是下个月300张免费服务券,您收好!”帮梁隆学把米和油提回家后,街道服务人员如此交代。
梁隆学在江北区寸滩街道兰溪社区居住。老伴去世后,只有孙女偶尔来看望她,每次买米买油很困难,她都会用上一张服务券。
“服务券是街道购买的养老服务项目。”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明友说。
寸滩街道人口老龄化严重,其中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6人。因此,针对低保、特困和空巢老人,街道每月都会发放300张服务券,以便他们可以享受各项服务。
而街道购买的服务,来自于一家企业——重庆新洁净·新家道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寸滩街道以“政府购买+企业自主经营”的方式,建立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2013年9月,兰溪社区引进了这家公司。
“街道提供场地、基本设施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他们。”李明友说,“企业自主经营,街道对运营进行监管。”
“政府出台的制度,带来了资金、税费、融资等方面实实在在的优惠。”新家道负责人说,他们为社区养老带来了活力。
和在外工作的儿女视频通话,进行智能体感运动游戏健身,享受专业的按摩推拿理疗……
兰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一启动,便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引进专业公司管理,对社区养老进行社会化运营,更能贴近老人的需求。”李明友说。
多元投资,减轻了街道的负担,更多的社区养老中心建立了起来——2014年2月,寸滩街道丽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挂牌。
与江北一江之隔的渝中区,也从2013年7月开始引入了养老服務的社会化运营。
“对这些提供家政、养生保健等养老服务的企业、机构,渝中区不设前置性门槛,只择优选用。”渝中区民政局副局长张全辉说。
有了社会力量的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更加专业。
安享晚年
2014年6月初,检测仪显示屏上,王阿姨的检测图像清晰可见。
“血脂有点高……”医护人员告诉王阿姨。
“那我该啷个办?”王阿姨问。
“这个容易导致疲惫、头晕,平时要注意饮食,不要吃太油腻……”
听完工作人员的嘱咐,王阿姨安心地离开了。
与此同时,她检测的相关数据也传到子女手机上。
这里是南岸区龙门浩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健康检测室。平时,这是当地老人最集中的地方。
“社区通过专业公司运营,引进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街道党委书记尹友均说。
而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里也可以检测,“只要有一套相关设备就可以”。
“老人通过呼入电话呼叫中心,中心电脑上立即显示这位老人的病情记录、子女联系方式、所住地址等个人信息,10分钟内中心便可提供上门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靖说。
王正模老人家里就安装了这样一套系统。
2013年,王正模刚做完一个手术,但是子女住得比较远。“很担心她一个人在家!”家人说。
于是,得知社区养老中心可以提供专业养老服务后,子女就买了一整套设备。
“我要是有突发情况,比如摔倒,一按呼叫钮他们就会过来急救!”王正模说。
有了服务中心的专业照顾,王正模的子女安心了很多。
“在养老社会化制度的吸引下,社会力量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养老力量逐渐壮大,会带给老人们更加幸福的晚年。”刘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