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
【摘 要】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儿童的心理行为对口腔内科疾病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就诊的300名15岁以下的患者儿童的临床資料,对不同病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年龄、不同的居住地、不同的家长文化程度与合作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不同的病种对儿童患者的心理行为有影响,8~16岁组的A型心理行为比例高于4~7岁组所占比例,生活在城镇并接受过幼儿园或者小学教育的患儿比生活在农村未接受教育的患儿更加合作。结论:产生儿童心理行为的原因是多样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儿童的心理行为,由这些因素导致的心理行为会对口腔内科疾病的治疗产生影响,医生应该对不同患儿的心理需求以及影响因素充分了解,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根本解决患儿心理行为,顺利完成治疗。
【关键词】 口腔内科 儿童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0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生活水平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部分家长对子女的高度疼爱甚至是溺爱,在口腔诊疗的过程中,患儿不合作是儿童牙病在治疗上存在重大难题之一。在口腔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儿与医生的配合程度对口腔科疾病的诊断尤其治疗结果有直接的影响,患儿的不合作等心理行为对疾病的顺利治疗有着严重影响[1]。为了解决儿童牙病治疗过程中因心理行为而产生的难题,本文对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就诊的300名15以下的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讨论患儿的不同心理行为对口腔内科疾病治疗的影响,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医院口腔科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就诊的300名15岁以下的儿童患者,本组300名患者中,男女各150名,三岁及三岁以下有20名,4~7岁有180名,8~16岁者有100名。其中牙髓炎有100例;尖周炎105例;牙槽脓肿35例;龋病40例。
1.2 病例分型方法
按照患儿在就诊时的不同心理行为可以将患儿分为3种类型:
A型:合作型,患儿能够在整个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积极的配合医生。
B型:诱导型,被动的接受治疗,经过医生的诱导和教育甚至恐吓才能坚持完成整个治疗。
C型:强制型,拒绝接受治疗,多方诱导均无效,最终只能采取强制的方法才能使之完成治疗[2]。
1.3 方法
治疗时采用NSK高速手机对开髓或牙体进行预备,运用手用扩大针进行根管预备、根管充填等治疗。本次研究分析就诊的原因、父母文化程度、年龄、生活环境、居住城市等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从而产生的与合作的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不同的疾病类型进行比较,由结果可以得出:不同心理类型的患儿的配合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父母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与患儿的心理类型划分之间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儿童第一次进行口腔治疗时,心理特点有坦然、恐惧和勉强等,对于口腔疾病引发的疼痛,对于儿童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因此患儿会自己提出看医生,基本都会有中等程度的合作。而病种的不同,合作差别也是有区别的[3]。牙髓炎、尖周炎、牙槽脓肿痛域较高,患儿能够忍受治疗痛,积极配合,而龋齿治疗时会较平常痛,患儿会进行排斥,配合程度就不太高,医生应该先诱导,后治疗,建立与患儿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才能达到有效地治疗配合程度。有研究表明:三岁以下的儿童需要强制治疗的达到90%,而3岁以上的儿童需要强制治疗者降至50%。而本次分析也反映了这一点。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行为会产生一些影响,但从结果看来,不同学历的家长不同的教育背景对患儿的配合程度差异不明显[4]。儿童的心理特征除了与家庭教育有关外,生活环境对他们心理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随着教育时间持续,不配合的患儿的比例逐渐变低,可见,接受教育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性格。另除此之外,医护人员对于患儿治疗的态度、对患儿的配合的诱导、情绪的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父母都陪诊的情况下,患儿不配合比例高达50.06%,而在老师陪诊时,只有低至5.23%的患儿不肯配合。因此首先要使家长认识到配合程度对于治疗的重要性。治疗时的疼痛是患儿不肯配合治疗、拒绝治疗的原因。因此,治疗应该尽可能在微痛或是无痛的情况下进行。在治疗结束后,也可以用小礼物、小奖品、称赞表扬的方法来分散儿童的注意力,把注意力从诊疗时的疼痛散开,使儿童注意力集中在获得小礼物、被表扬的喜悦中。强制会导致患儿一时性的心理阴影,不宜随便使用[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要在儿童口腔内科疾病的治疗时,顺利完成手术,取得有效的疗效,就要考虑不同病种、年龄、教育背景和居住环境的影响,儿童牙病患者在治疗中的配合程度与病种、年龄、教育背景和居住环境等因素均有关。医生应该考虑不同的病种、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程度,根据患儿的性格和特点,采取不同的诱导方法,通过与患儿的沟通和交流,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医患关系,使患儿积极配合口腔治疗的全过程,顺利完成口腔科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詹海青. 462例口腔内科患儿心理行为对牙病诊治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1,13:89-90.
[2]尹红华. 儿童心理行为对口腔内科疾病治疗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产业,2011,31:50.
[3]张学洋. 儿童心理行为对口腔内科疾病治疗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4:108-109.
[4]邵刚. 口腔内科疾病的临床探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2:33-34.
[5]杨玉凤. 我国儿童心理行为保健的现状及发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02:140-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