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霜 马丽卿
摘要主要从体验经济的角度出发,对沂蒙山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分别从开发主题、设备完善、接待设施、人员配备和乡村“原味性”等方面入手。认为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体验经济;乡村旅游;沂蒙山区;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636-02
作者简介潘霜(1987-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通讯作者,教授,从事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研究。
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新时代的到来给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它主要是给人一种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开发成功的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就是给消费者提供一种新鲜、奇特的感受、体验和经历。由此可见,体验经济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在本质上有很大的耦合性,所以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会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沂蒙山区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能够给整个旅游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1概念界定
美国学者B·约瑟夫·派恩二世(B·Joseph Pine II)与詹姆斯H·吉尔摩(James H·Gilmore)在他们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阐述,他们认为体验经济是这样一种形态,它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感受,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同时它也是建立在顾客充分参与和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经济[1]。体验经济与其余3种经济形态的根本不同就是重视“体验”,让顾客参与进去。只有开发出互动性、个性化以及文化性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创造经济价值。乡村旅游是凭借着乡村地区的自然美景、农村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来吸引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旅游方式[2]。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人们对旅游形式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就是其中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的要求,在体验经济这一大背景下,只有改革才能使乡村旅游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2沂蒙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沂蒙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地域分布比较均匀,文化内涵丰富,乡村特色鲜明。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绿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农业观光旅游资源等。这些资源优势为沂蒙山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目前沂蒙山区的旅游工作已经步入了全省地区先进行列之中。沂蒙山区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约在四五十万年以前,远古文明就在这块土地上被人类创造出来[3]。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沂蒙山区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地域文化——沂蒙精神。但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2.1乡村旅游开发产品种类单一,文化内涵不高目前沂蒙山区的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主要以农业资源为主,产品主要涉及农业观光和比较简单的休闲项目等,而对于各地方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不到位,甚至可以说并没有挖掘,所以造成各类乡村旅游缺少應有的文化底蕴,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在文化体验上更深层次的需求。在旅游开发中,各地应根据其区域资源优势,设计创意新颖的乡村旅游项目[4]。
2.2体验型产品尚未全面展开,游客参与性不高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旅游赋予了全新的内容,传统的旅游产品很难满足现在消费者的需求。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仅仅处于初始阶段,旅游点还多以农业观光为主。真正能够满足旅客心理需求的产品、让游客真正有真心体验感受的农事活动比较少,更别说是多功能高端旅游项目。休闲度假游主要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气候、独特的地热资源,结合周边田园景观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5]。
2.3乡村旅游产品链不完善,旅游设施设备不足旅游六大要素为吃饭、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娱乐。乡村旅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在某些环节相对比较滞后。乡村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多数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而在其他方面,如购物、娱乐等相对不足,导致旅游链条不完整。与此同时,还表现为缺少基本的道路、停车场、引导标识等,且由于住房、食堂、洗手间等较为简陋,所以可进入性比较差。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也有不足之处,给旅游消费者的出行和居住带来很多不便。
2.4乡村旅游产品的“乡村性”不显著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发展最重要的表现特征。乡村旅游本来就是要给游客展现一幅无比恬静的田园景象,要以农业的一切可利用资源为主。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一些经营者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修建凉亭、宾馆以及柏油马路上,人工雕琢痕迹过于明显,破坏了原有天然风光景致。经营者所提倡的提高接待标准的口号并不利于景区营销。这样一味地向城市标准靠拢,反而会使乡村气息淡化,使景区吸引力大打折扣。
2.5乡村旅游产品严重同质化,缺乏个性化体验乡村旅游产品应该进行综合性多样化设计,旅游产品要具有多元化与特色化的特点,才能够吸引旅游者眼球,也才能满足旅游者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体验要求。但目前与传统旅游产品比较,乡村旅游仅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唯一不同的就是观看对象。旅游产品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回访率。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农村景观以及基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业资源,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并没有鲜明的产品特色,忽视了挖掘更深层次上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不明显,地域特点不突出,不能满足游客尝试新奇、追求个性经验的需要。
3沂蒙山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和措施
3.1体现体验主题,彰显个性体验必须要凸显主题,一个好的、创新性的、鲜明的主题可以有效地促进景区景点的开发,更能打动过往游客。体验主题的确定要根据顾客市场的需求以及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以往的乡村旅游很难满足游客追求自身体验以及自我提高的要求,因此新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要基于游客不同的需求来进行,遵循主题性原则、差别化原则,加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创造一个独特的经历和经验的环境氛围。一种产品的开发要经过一系列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突显旅游产品的个性,给游客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满足其强大的非从众心理。
3.2适度开发,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注重原味乡村特色的设计乡村特色的突出就是要把农耕生活的场景展现在游客的面前,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原始简单的一种田园生活的体验。乡村旅游服务价值的提升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并加深它固有的乡土气息,避免城市化痕迹过重。乡土文化的异质性是旅游者所追求和向往的。乡村旅游产品特有的“农”味、“土”味、“野”味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游客一般到达一个乡村旅游景点就是为了体验这些资源。一旦这些资源遭到毁坏,乡村旅游的可持續发展便不存在了。因此,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保持最原始的地方风味特色,创造一个舒缓的闲适的体验氛围,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缓解城市工作和生活压力。
3.3充分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出符合游客体验需求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要赢得市场,仅仅依靠自然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项目中加入文化内涵。目前,农村旅游文化与旅游相关的资源主要是农村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农村文学等。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为游客创造体验条件;对于民俗风情的开发,更应注重产品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如果同时开发一些含有乡村旅游地特色、充满民族风情的旅游纪念品的话,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实现经济效益,而且也能起到宣传旅游地的效果。
3.4加强产品设计的可参与性,强化旅游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互动这一环节可以更好地强化旅游者的参与性体验。目前参与性与互动性比较强的乡村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使游客参与进去,使场景具有真实性。真实场景可以使游客积极地、主动地参加活动,引起共鸣。
3.5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实施规范化管理人才在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引进优秀人才来管理旅游业,因为良好的管理能够带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想法。在服务人员这一层面上,由于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旅游者的体验效果。所以对于旅游企业来说,首先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稳定游客和员工的关系,实现良好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通过互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彼此的情感交流和认知,努力创造令人难忘的一次旅游经历体验。
4结语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满足了都市人向往回归自然、追求放松身心和拥有更高生活品质的要求。沂蒙山区的乡村旅游在发展和开发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潮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乡村旅游更加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 H·吉尔摩.体验经济(修订版)[M].夏业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临沂市政府.临沂历史文化[EB/OL].(2006-04-04)[2009-10-06].http://www.linyi.gov.cn/20060404/column/7.htm.
[4] 张健华,陈秋华.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J].商业研究,2008,369(1):174-177.
[5]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 (12):1597-1605.
(上接第2635页)
[6] 周晓炜,亢秀萍.几种校园绿化植物滞尘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4):10431-10432.
[7] 蒙彬.株洲市几种常用绿化植物滞尘能力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