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依?宋梦梦
摘要:近年来,就业焦虑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从认知失调理论的角度出发,试分析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认知失调理论;大学生;就业焦虑
作者简介:肖思依(1993-),女,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宋梦梦(1992-),女,山东乳山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北京 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47-02
一、认知失调理论概述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用认知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后期E.阿伦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认识并且将不协调理论更加精细化并沿用解释社会现象。费斯廷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认知系统中包含多种认知元素。这些元素指的是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观念、信念或情感。认知失调理论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将两个单位的关系分为无关、协调和失调三种。无关是指两个元素相互独立,一个元素的存在不会对另一个产生影响。协调是指两元素既相关又涵义一致。失调是指两元素既相关又涵义相反、彼此矛盾。[1]
费斯汀格认为消除认知不协调只能通过改变人的认知元素,继而才能改变代表行为元素的行动和情感,即无论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认知元素还是环境认知元素都能消除不协调而达成知行统一。具体有以下三种减少失调的方法:在认知不协调的两个因素中,改变某一认知因素,使其由不协调趋于协调;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程度,减轻失调程度;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构建新的认知系统。[2]
认识失调理论已经被探究应用于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广告效果应用、不良儿童的行为引导、高职教育、证券投资等等一系列领域,本文将着重透过认知失调理论探究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
二、从认知失调理论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焦虑
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大学生面对毕业就业问题,在没有确定就业单位之前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忧虑、紧张、不安、恐惧等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综合分析大学生对就业情况的认知和他们的生活现状可以推断这种就业焦虑可能来自于认知失调。在进入大学后,学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得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想获得一份好工作必须要提高学历或者能力。但是,由于自我规划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且易受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往往陷入一种消极的生活状态,没有学习的动力。因为知与行的不统一,会感到强烈的失调感,进而产生焦虑心理。
1.大学生有关就业的认知
(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2012年全国高等院校(含本、专科)普招624.7万人,是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招生人数的23.1倍。根据我国高考招生的政策和趋势可以预测今后数年高招规模还将不断扩大。与此相对的是,2012年我国经济形势整体呈下滑态势,随后的5年左右也将处于调整期。随着企业规模的缩减和成本的控制,企业将缩减用工规模,提供的就业岗位将减少。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2)大学生就业期望设置不合理。大学生就业意愿的企业性质分布和地域分布都呈现很大的不均性。因重视工作的稳定性,许多应届毕业生首先考虑的工作是公务员,每年的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都门庭若市,甚至出现千人争抢一职的现象。其次考虑的是国企、外企、合资企业,而普通的私营民营企业则无人问津。我国高等院校普遍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以及沿海地区,应届生毕业后渴望留在大城市寻找更多的机会,不愿回到中小城市,以致出现了大城市的就业竞争尤为激烈,而中小城市却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
(3)企业更关注实际能力。比起学习成绩,企业在招聘时更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两点。[3]在经过了多年的“中国式教育”后,许多大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打磨成了圆形,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知识而非自主思考,实际能力普遍有待提高。
2.大学生生活现状分析
(1)心态茫然,缺乏目标。升入大学后,学生会突然因为失去目标而感到茫然。在上大学之前,家长和老师会为学生做好重大决定,并为他们设定目标。完成了高考任务后,大学生的生活开始失去方向。初入大学的他们对自己缺乏认识,对未来没有规划,缺乏学习和充实自己的动力。面对考研、出国、就业的选择不知如何是好,时常会感到迷惘。
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到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对社会的接触还较少,人生觀、价值观尚不稳定,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由于缺乏自己的目标,身边消极的事物更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使他们的行为消极化。
(2)生活状态颓废。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升入大学后,大一新生的压力得到释放,加上大学环境宽松,不再有老师和家长监督学业,学生很容易过度放松,导致出现课堂出勤率下降、听讲质量不高等问题。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可选择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许多学生通过看电影、K歌、上网等方式消磨时间,在课后复习或者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却越来越少,因而在许多高校出现了宅男宅女成群、图书馆空空如也的现象。同时,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休闲娱乐占据了一些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使他们陷入颓废的生活状态。
(3)父母给予的期望和压力过大。升入大学,父母对于学生的择校及专业的选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不少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听从父母的安排,由此导致学生在校混沌度日。而对就业来说,不少父母的观念仍局限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而公务员考试、进国企成为父母的首要选择之一,而迫于父母压力大多毕业生也会听从家里安排,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过度干预也是现下大多学生面临的困扰。
三、认知失调理论对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指导意义
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要协调其“知”与“行”不统一的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深化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二是通过各种方式改变大学生空虚迷茫的现状,使其采取积极的行为。缓解认知与行为的不协调,进而减轻大学生的焦虑感。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三种方法。
1.改变环境认知因素
(1)加强对自我的认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美国职业问题专家帕森斯认为,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影响明智地选择职业的主要因素。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等存在差异,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入大学是青年独立生活的开端,也是了解社会、了解自我的时机。与其人云亦云地感慨就业形势的困难,不如先对自我有全面的认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和职业兴趣。知道自己的能力优势会有效缓解大学生对未知的就业问题的恐惧。
大学生应该主动地寻求正确认识自我的评价自我的机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性格测试和职业兴趣测试及其他职业能力测试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所在。同时,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伊始通过心理健康课等方式唤醒他们自我认知的欲望,并尽可能利用专业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平台了解自我。
(2)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经过高考的厮杀走进美好的大学后,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美好的憧憬。有些大学生因为观念的限制,过度渴望大城市的繁华和国家机关、国企的“铁饭碗”。在确定职业期望和择业时选择范围受限,因而会感受到更大的就业压力。中小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远远低于大城市,民营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更远不及公务员岗位。大学生也可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弱化初次就业的重要性,调整初次就业的目标。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将自己的职业期望强加于子女身上,而要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某些热门职位的竞争固然激烈,但是结合自身实际把眼光放长远后不难发现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2.改变行为认知因素
(1)强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大学课程设置缺乏新意,教学形式死板是导致学生学习欲望不强的重要原因。部分课程过于理论化、个别教师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令学生兴趣索然,以致失去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课程改革是第一步。[4]
高等学校应在培养复合型、实用性人才的目标指导下优化和整合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的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改变教学方式,努力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打破,突出实践性、操作性,给予学生更多参与课堂和自主思考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组织教师参与提高教学能力的培训,以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的接受意愿。
(2)外界给予积极干预,帮助学生走出迷茫。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新生入学后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迷茫期。找不到要追求的目标使得他们无法采取积极的行动。因此,学校和家长需要及时给予他们关注和帮助。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主题讲座,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榜样的力量帮助新生确立目标。同时建立学长帮扶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作用,关注新生的成长,使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组织新生心理测评,对于迟迟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使其走出困境。作为学生家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给予刚入学的学生更多心理上的关注。此外,父母也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信任并通过对孩子学习生活的适当干预来帮助他们缓解不安和困惑的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合理目标的指引下学生会自觉地采取积极的行为。
3.增加新的认知因素,构建新的认知系统
在当代社会,企业更加青睐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想要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自己的优势,却又提不起课堂学习的兴趣,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来迎合企业需求是学生可以选择的途径。
(1)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活动。在大学担任学生干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如模拟面试大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更重要的是,在担任学生干部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使这部分学生在企业面试时获得一定优势。
(2)丰富实习经历,增加实际工作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锻炼实際的工作能力,企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习,大学生可以增强对行业和职业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职业素养,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在招聘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都比较重视和应聘职位相关的实习经验。如果在大学期间有相关的实习经验,在找工作时会有很大的优势。另外,不少公司会挑选实习中的优秀者留下来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这样的招募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使用,并成为其挖掘“早期人才”的战略之一。因此,在大学期间丰富实习经历也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项光勤.关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几点思考[J].学海,2010,(6).
[2]孙果.简谈认知失调理论对开展说服教育的几点启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
[3]王琦,赵苑宇.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
[4]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