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恒玲?刘泽华?龙双涟
摘要:南华大学是“九·五”期间产生的具有行业背景的转制高校。以南华大学为例,综合分析了典型转制高校——南华大学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专业建设的思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后续目标。
关键词:转制高校;专业建设;措施
作者简介:蔡恒玲(1976-),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实验师;刘泽华(1966-),男,湖南株洲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南华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11XJG07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41-02
“九·五”期间,中央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大改革,国务院各部门主管的高校大多划归属地管理,少部分独立或者合并后归教育部管理,从而产生了一批具有行业背景的转制高校。南华大学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56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部的中南工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1]
转制高校的特色在于其行业背景,行业背景是转制高校区别于一般地方高校的显著特点。[1]隶属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高校为行业服务的功能与作用,同时,行业部门、学会、协会对高校的直接投入急剧减少,政策倾向性也相应改变。因此,转制高校如何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十二·五”以来,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坚持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工、医学科为主,经济、管理、文、法、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核类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目前,学校有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哲学9大学科门类,71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专业39个,医学专业11个,理学专业4个,管理学专业6个,经济学专业2个,文学专业3个,法学专业1个,艺术学专业5个。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6个,国防紧缺专业2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管专业5个,湖南省重点专业10个,湖南省特色专业10个,校级特色专业13个。学校本科专业规模相对稳定,各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部分优势特色专业达到国内地方高校领先水平。
二、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校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还是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地方,具体体现在:
1.专业建设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各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已经進入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而部分专业,尤其是新专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负责人与专业教师。
2.专业结构总体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专业方向主要是由学校宏观监控,学院自主设置,部分专业方向数量分布不均匀,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有6个方向,临床医学有7个方向,土木工程有4个方向,汉语言文学有3个方向等。
3.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及少数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科研转化教学,注重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和校企、校所联合培养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思路
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由数量扩增转向质量提高,由迅速发展转向规范发展,再向稳步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
按照社会需求、专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结合我校办学优势与发展定位,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分期、分批、分级推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强化传统优势专业,培养特色专业,有计划地开拓尚属空缺的新专业,促进专业建设向多科性、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工、医学为重点,经、管、法、文、理、教育等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
2.依托优势学科专业,提升专业总体水平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特色,以优势学科带动特色专业建设,建设发展新专业、建设专业群;同时依托基础学科,通过交叉、延伸和渗透,大力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3.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工程
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着手,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实行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梯度建设规划,国家级与省级择优立项,校级实行扶持性立项。
四、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采取的措施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和完善。在专业结构调整与内涵建设方面采取6项措施。
1.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2011年以来,学校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如撤消基础医学、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新增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安全工程等核类专业,使我校成为全国核类本科专业齐、本科生培养规模较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之一;主动适应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积极改造专业方向,增设市场适应性强、需求量大的新专业 11个;进一步加大老专业、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力度。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参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省、行业部门 (协会)和高校联合制订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制订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新专业目录实施、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认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来确定课程体系,修订新版培养方案;加大与企业联合培养、跨专业跨学科培养、分类培养(精英型与应用型、研究型与工程型等)力度;制订“工程类专业教师取得企业工程经历”等规定和实施办法,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使电子信息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艺与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等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行列,临床医学进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3.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
实施新开课程、合格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梯次建设计划,实现开设满两年的课程全部成为合格课程,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实现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全部上网,进一步推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建设好数字化教学中心平台,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师生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能力,建设好“精品课程开放共享平台”。
4.深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贯彻“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和整体优化,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和协作意识的养成。
5.强化责任教授负责制的教学团队建设
积极探索并实施责任教授负责制,聘任非领导职务教授担任责任教授,进一步强化我校教学团队建设,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与改革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使其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6.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按照“控制规模、注重质量、强化内涵、协调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配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好一批高水平的能接纳多学科专业学生实习的大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原则上控制协作型附属医院的扩展,增加核类及综合类实践教学基地,适当新增具有三级等级的医院作为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实习基地,为全科医学生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
五、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专业建设,形成了南华大学现有的办学规模和专业结构体系,做到了专业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专业结构上实现一级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二级学科类别形成群组,各专业互相支撑和相互渗透;专业水平上达到特色明显,重点突出。
1.通过实施分阶段的重点建设计划,优化了专业结构
学校新增了核反应堆工程、核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核安全工程等核类本科专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学科专业体系,覆盖了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的所有核类专业;规范了新专业申报的学科方向和服务领域,充实了与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国防科技工业、核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环保事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和相关专业;调整和限制不适应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且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与规模,形成以工、医为主,其他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建设了核、医、环保等特色学科专业群
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0余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充分体现学校行业特色和湖南省教育强省的发展特色;以特色专业为示范,全面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3.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
目前品牌专业立项建设已见成效,核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已凸现优势和特色。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一批专业通过改革和建设,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专业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基地、专业教学改革的示范基地。
六、“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近几年的“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强化了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有力地引导和促使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内涵建设,初步构建了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新平臺。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笔者去思考和实践,简要归纳如下:
第一,在现有专业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本科教学”项目申报工作为核心,以发掘、整合优势项目为出发点,以宣传、建设已获批项目为示范,进一步推动我校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二,强化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扩大辐射面,注重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推广,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扩大学生受益面,优化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机制,进一步将广大教师、学校领导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导到教育教学改革中来。
第三,加大孵化和培育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力度。积极开展“南华大学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完善梯度培养机制,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孵化和培育高水平的质量工程项目。争取更多的省级项目立项,在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示范实验中心等方面努力实现国家级项目突破。同时,对已获立项的质量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动态测评、验收工作,定期总结经验,完善建设思路,推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改革和建设并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志明,刘泽华,袁彦琳.转制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华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0,(3):86-88.
[2]刘泽华,蒋新波,刘源全,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6):23-26.
[3]张放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4]章冬斌,程瑶.中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结构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8,(3).
[5]何秀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专业设置与调整[J].高教探索,2006,(3).
[6]程立生,符金万, 郭桂英,等.海南大学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