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圈打造现代企业家生态圈

2014-05-30 10:48高明
中国西部 2014年9期
关键词:牛根生商学院圈子

高明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存在即是被感知)。这句300年前乔治·贝克莱的经典名言,在今日中国每一个角落被实时验证,各种缤纷的“会”、各种奇葩的“圈”都在时时提醒我们是多么的需要别人的认知。当然,在我们需要别人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别人的需要,那这种满足感就爽到爆表了。

同学圈正是基于这种生而有之的社交需求的一项力作。

在上个世纪,男人成熟有三个标准:当过兵、坐过牢、读过书。基于这三个过程中产生的存在感被认为是深刻的,产生的关系被认为是牢固的。但是,时间走到了文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战友和牢友都逐渐成为了不太拿得上台面的私下关系,唯独校友可以成为体面的普遍认同。而在校友之中,覆盖面更小的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交集,又将校友这种过于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而且有血有肉有温度。这样美好的关系,不火实在没道理。

其实在并不遥远的古代,同学也是极有价值的社会关系。譬如科举考试若是上了榜、中了举,通常考生第一件事情都是去拜访主考官,毕恭毕敬地把主考官认为老师,瞬间让初入官场的自己变成了某一个现存势力的“门生”,得到了第一份广为社会认可的存在感。而基于这份“门生”的存在感,就有了一个衍生的“同门”关系圈,这个关系圈其实就类比于今日的同学圈,简直是事业腾飞之基石、光宗耀祖之利器。

同学圈核心所在——圈子产生价值

高端同学圈带来的有兑现可能的潜在

利益

信息的双向分享机制

从早期的MBA,到其后书本镀满黄金的EMBA,宣传材料篇幅最多的是课程设计,但那并不能成为重点。亮点最多的往往都是老师、同学的头衔。这些白底墨字的小小头衔,暗示的是五光十色的大大圈子。人类天然的聯想和趋利的能力,能够让想象力直奔这些成功者的圈子,以及融入这些圈子后带来的巨大潜在利益。这就是支撑高额学费的亮点所在,读书读的未必是书,一定要读的是一起读书的高端同学圈。

高端同学圈带来的有兑现可能的潜在利益,一直是广受进不了这个圈子的老百姓最为诟病的地方。但千万不要认为他们对这个高端同学圈有着深刻的恶意,当他们因为种种努力达到这个门槛之后,他们也会极其迅速而且无比主动的融入这个同学圈。在名校读上一个金光闪闪的研究生课程,迅速的消弭新贵的天然短板,铺就进入成功圈子的入门石,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情,聪明人焉能不为?

这种聪明而且有效的同学圈,其实在经济学理论上也是合理并且高效的。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不对称”理论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并在2001年毫无争议地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题词。在市场经济运作中,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取决于信息的对称和公平程度,当信息在交易双方出现巨大落差的时候,就会有人牟取暴利,有人受尽损失。而改善这种不公平交易的症结,就在提高信息的对称性,让信息公布在阳光之下,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就会让交易更公平、社会资源的配置更有效。

同学圈正是制造了这么一个信息相对对称的小生态。当你进入这个圈子之后,圈子主动筛选(招生对于岗位和资产的门槛要求)之后,会在同学之中产生一种类似层面、类似经历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让信息的分享变得比较没有戒备,并且可以期待信息的双向分享机制。信息的分享不容易被理解成俯身向下的布道,而更容易变成思想激荡、脑力风暴似的侃大山茶话会。

在同学圈里更容易做成生意、相互提携,并且达成交易后双方满意度相对较高,道理就在于此。圈子达成了信息的相对对称,让信息传递的成本趋于零,让信息本身的流失率降低,这个过程直接创造了价值。为这份价值付出有限的资金,并且是固化的资金,获得流动的、可持续性的增值潜力,真是难得的好生意。

这份好生意其实也在被市场不断证实。譬如以同学圈闻名世界的哈佛商学院MBA为例,2012年的毕业生收入达到了100万人民币左右。而同样国际知名但是同学圈经营稍差的剑桥商学院,2012年毕业生的收入则是82万左右。就算都是顶级大学的顶级商学院,收入产出也出现了18%的差值,这个差值基本可以反映基于同学圈估价的差距。若是读者有心对比一些非知名商学院的毕业生收入,就会理解同学圈创造惊人价值的事实了。

具有更大价值的同学圈附加值

某商学院企业家的大咖秀场

同学圈一边被神化,一边被妖魔化

同学圈创造的惊人价值,其实还不止于此。基于同学圈而附加的人的情感,可以产生比理论上更大的实际价值,甚至改变人的一生。

最为有名的例子当然是2008年牛根生同学的万言书。当年的蒙牛面临三聚氰胺事件和外资收购的双重危机,牛根生洋洋洒洒、声泪俱下地向其就读的某商学院EMBA同学圈求助。同学圈瞬时涌现出各位拔刀相助的大侠:柳传志准备好了2亿,傅成玉(中海油董事长)准备好了2.5亿,俞敏洪二话没说送来5000万,江南春也毫不犹豫拿出5000万救急,还有马云、郭广昌、虞峰……这份名单长得两只手数不过来,简直就是某商学院企业家的大咖秀场。但稍显遗憾的是情义终究改变不了市场规律,同学圈的铁哥们拯救不了牛根生的股权。2011年,牛根生以离开蒙牛悲剧收场,幽默的是接任者于旭波是另一个鼎鼎大名的商学院的EMBA。

另一个有名的例子就充满传奇和八卦了。某女星入读了上文牛先生就读的某商学院,一个三流不到的小明星,不确定地、传说般地与超一流地产商相识相恋,上演一场穿越年龄与阶层、奋不顾身说走就走的爱情,感天动地地挤走发妻,如童话里王子与公主般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虽然我们完全不知道这场情爱大戏的未来,但某女星的一生已经被同学圈彻底改变。

类似这些同学圈的轶事,让同学圈一边被神化,一边被妖魔化,成为了圈外人越来越看不懂的一个圈子。

这实际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另一种衍生形态,同学圈内部的信息越对称,同学圈与外部社会的信息不对称性就越显著。其表现的形态就是:圈子里的人玩得很High,圈子外的人却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圈子里做成的生意越来越多,但能放到圈子外公平竞争的生意却越来越少。

说到这里,也许已经可以勾勒出同学圈可能的未来:

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也许最终决定了同学圈的前程与未来。如果能够让同学圈内外的信息尽可能的透明化,把个人被认知的需求放到阳光之下,让公众知道这些同学在做什么事,这些事如何推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学圈将会阳光灿烂,如同当年黄埔军校的前六期同学圈;如果同学圈依旧神秘,让公众充满着猜忌和妒恨,那么脱了地气的同学圈只会慢慢沦为一个自娱自乐的近亲繁殖生态圈,如同黄埔军校不同的晚期同学圈。何去何从,不妨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牛根生商学院圈子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商学院撞上新媒体
牛根生复出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湖南商学院学人简介八十二
伊利:陈年旧事
伊利:陈年旧事
“互联网+”与商学院教育
你的圈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