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熟人经济

2014-05-30 10:48岱牧黎
中国西部 2014年9期
关键词:纽带情谊熟人

岱牧黎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正轻肥“,写的是杜甫难得的意气风发时候。张爱玲的一本小说取名“同学少年都不贱”,写的是本是相知相厚的同学密友,却在走入社会后相去日远,到底因社会地位的差异而产生隔阂。

在中国的熟人社会中,“关系“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亲族、乡党、同学都是关系的基础纽带。对于逐渐脱离乡村社会的中国人来说,亲族、乡党都日渐寥落,而同学的地位却日益上升。

推己及人和社会契约

“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费孝通将中国和西方社会的基层结构分别称之为“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他打了個比方,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而中国人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亲属关系为主轴,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

在陌生人之间,维护社会规则依靠的是法律,世界各国每一次法律的大发展,也都离不开种族杂会,急于建立新的秩序。所以,有晚清的学者认为,“西人”贵大道通行,党同伐异。法律作为契约的依据和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熟人社会的推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中国社会里的推己及人,不是奉行社会的普遍规则,而是看重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同理心”,亲亲爱人,贵一脉而同风,将秩序首先在圈子内建立起来。契约的保障和实现,更多是依靠祭祀、结拜、义气等道德纽带。

推己及人是儒家伦理秩序的一个基础性原则。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乃是先达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完善,再推及到他人,并非真正的一视同仁。

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这块石头就是中国人的个体,那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就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波纹的远近就是关系的远近。

很多现代人对所谓宗法群体是不甚了了的,但有些农村的营销方法倒还是有所涉及。像所谓的差序格局营销,便指的是通过寻找格局中的核心人物,对其施以影响,从而借以形成对该产品的从众心理和口碑效应。那么商家的目标就是要辨别找出那些最为重要的中心力量,运用20/80法则,通过20%的主流信息受众去影响80%的人群。在西方,这20%的核心人物,多是奉行社会规则,代表团队价值的社会精英,比如政客、资本家、学者、明星等。但在乡村,大家族的代表人物,沟通乡里的权威却更像是西方传播学中的“舆论领袖”,原因无他,这种核心人物的价值不受限于价值观的变迁,而是他本身在远近波纹中的地位便可直接影响圈中人的倾向。

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人聚族而居的人口分布在改变,但随着人口的流动,亲族、乡党、同窗、同事为圈子的熟人社会仍起了重要作用。

富在深山有远亲

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民间法

说起熟人社会,有不堪其苦的,编排了许多“穷亲戚入城”的笑话。也有乐在其中的,所谓“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但毕竟生活在中国的熟人社会中,亲戚乡党是重要的一环。远在过去的“晋商”、“徽商”,便充分利用了亲戚乡党的作用。明末休宁义士金声说:徽商“一家得业,不独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他们也注意强化同乡的情谊。遍布各地的徽州或新安会馆,就是徽商将具有地缘关系的同道拢聚在一起的重要据点。

会馆作为亲族乡党的纽带,还突出体现了中国“差序格局”中由祭祀作为契约象征。

在当代,亲族乡党也在发挥积极作用。在非洲黄金海岸加纳的淘金热中,广西上林人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根据媒体的报道,多数去淘金的金农都是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投资,10万元为一股,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出资购买设备、生活用品运往境外,再聘请工人出去挖金。其中,出资最多的老板为大股东。这种入股的方式,亲族乡党内的道德约束就起到了契约的作用。

事分两面,以道德约束取代社会契约的负面作用也非常明显。在封建社会,通过亲族乡党关系,许多商人置国家大义、商业道德于不顾,大搞官商勾结,获得了商业利益也不用于投资和再生产,而是回老家修宅购地。明人宋应星《野议·盐政议》称: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只以百万输帑,而以三百万充无妄费,公私俱足,波及僧、道、丐、佣、桥梁、楼宇,当余五百万,各商肥家润身,使之不尽,而用之不竭。至今可想见其盛也。

据统计,明代山西、陕西和安徽盐商,其利润有40%以上用以课税、建祠堂等方面。

同时,亲族乡党的道德约束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弱。在后来,为了规范商业活动,各种“民间法”也随之走向规范。像所谓的“徽人好讼”和凡事“立据为证”便是构建契约的一种努力。

同学少年多不贱

三同之交

同学圈之间生财救命的故事

“见面三分情”是中国熟人社会里,一个基本的社交准则。这个情谊结交的纽带中,除了亲族乡党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纽带就是同学。在妇孺皆知的《包青天》电视剧中,包拯与郭槐便是古人最看重的“三同之交”——“同乡、同窗、同年”。在“狸猫换太子”这一集中,这份情谊连“铁面无私”的包青天都为之犯难。

“三同之交”里,有两个与“同学”有关系,一个是“同窗”,这个都明白,一起上学的么。一个是“同年”,指的是古代科举中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古代的同学情谊之深,在《三国演义》里面也有体现。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这中,曹操知东吴乃劲敌,愿遣使者说降。这份重任为何能落到蒋干头上,便是因为蒋干的一套说辞——“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这种同学之情,不仅凭借的是相知相识的厚谊(当然公瑾知子翼,子翼不知公瑾),也是一种攀附的手段。《儒林外史》中便有一个例子,范进中举,一朝富贵可期。那连范进门都没登过的张乡绅就上门来恭贺。接下来,就是同学之情的具体体现,张乡绅送钱送房,范进也记得他的情谊,日后交通往来,自不用说。

这种攀附还可以说是一种“官绅勾结“,但古时同学之情,还是一条做官的“终南捷径”。古时十九首中的一首“明月皎夜光”就讲了一个本希冀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却遭捐弃的故事。

至于现代的同学,比之古代的同学更为普遍和平民化。首先,古代的识字率不高,据说不超过百分之五,能上学的,自然高于一般社会阶层。其次,古代人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特别是科举的存在,使得读书人一夕高中,社会地位便有急剧的提升,能够带动同学圈的提高。

现代的同学圈,大多数仍停留在同学聚会的层面上,组织化程度非常低。非常便捷的现代通信,却没能做到基本的信息沟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同学之间并无特殊信息可供沟通,交流变得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却是因为民间社会的普遍组织化程度不高,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唯一能够与古代同学圈媲美的,或许要算中国现代的高端同学圈。或者是名校高学历毕业,或者是名校商学院。像长江商学院、中欧商学院,许多成功商人都对之趋之若鹜,看重的便是在那里能够结下的同学情谊。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TCL总裁李东生、复兴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等30多位企业家便是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他们之所以成为了同学,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社会组织化程度低,没有足够的纽带来维护利益;一方面也证明了这种同学圈的价值。 坊间便流传着,牛根生同学圈之间生财救命的故事。

以亲族、乡党为纽带的传统社会联系,在各种冲击与结构面前,已经有着土崩瓦解的危险。而同学关系却在现代社会契合了更多的需求,以多样化的形式日益繁盛起来。

猜你喜欢
纽带情谊熟人
浓浓的乡村年味 深深的少年情谊
洁白的哈达是万物的纽带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小学班主任如何发挥纽带作用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巧用字母当“纽带”
林宣佑:见证跨越海洋的中韩情谊
感受书中真挚的情谊
和熟人相处之道